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现实的动态反映过程。心理过程由于其性质和形态不同,又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3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
(一)认知过程
我们要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探索、认识世界的过程。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指对来自外界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加以选择、接受,在神经通路和脑中进行编码、储存、确定意义,并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认知过程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组成。
1.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是认识的人口,是认知过程的开始环节。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接受和辨别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颜色、气味、温度、轻重、软硬等,以及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情况等。感觉依赖于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的存在是感觉的基础。然而,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来源于客观存在,因此客观存在是感觉的源泉。
(1)感觉的特点:感觉反映的是当前存在的,并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间接的事物。一旦事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内消失,感觉也就停止了。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
(2)感觉的分类:根据感受器所处的位置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本体感觉、机体感觉三大类。①外部感觉:指外感受器接受外部的刺激后,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等。②本体感觉:反映有机体本身的运动信息,如运动觉、平衡觉等。③机体感觉:指内感受器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后,反映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如饥、渴等内脏感觉。
2.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对当前存在的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但是,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即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但知觉远比感觉复杂,不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将个别属性简单堆积,不是感觉的机械总和。感觉更多地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而知觉除包括感觉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系统,包含了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过程,如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名称、意义等。
(1)知觉的特点: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及恒常性4个特点。①整体性:指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的不同部分和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知觉的整体性使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更趋于全面、完善,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②选择性:指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把知觉的对象从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感知对象清晰、背景模糊的感知现象。知觉的选择性与知觉对象的特点和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经验有关,并且对象与背景可互相变化。③理解性:指人在感知某对象时,总是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辨别当时所知觉的对象,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④恒常性:指知觉对象或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仍然能被正确地感知。知觉的恒常性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了人们在变化的条件下,仍能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去知觉。
(2)知觉的分类:知觉的分类方式有多种,按知觉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分为对物知觉和对人知觉;根据知觉印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把知觉分为单纯知觉(如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和复杂知觉。复杂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空间特性,如物体的距离、大小、形状、深度等;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简单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和表面特征,但它却是我们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在实践中,单独的感觉在成年入中很少,人们更多的是以知觉的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和知觉几乎同时存在,因此常常将二者合称为感知。
3.记忆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与感知不同,感知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而记忆则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生活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这些在一定条件下被回想起或被再认识的过程,就是记忆的心理现象。
(1)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个基本环节。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说,记忆即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识记:识记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即一个反复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开始环节。识记通过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来实现。按照识记的目的、任务明确程度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指事前没有确定的目的,也不用意志努力的识记。由于无目的性,因此识记的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不能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意识记指有目的、有计划和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根据材料的性质、理解程度和采用方法的不同又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对识记的材料没有理解和无意义的联系,只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通常对各种无意义的材料,如电话号码、人物名称、历史年代、人体生理值等所进行的识记主要采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指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活动内容、任务、目的、兴趣以及材料的性质等。
2)保持:保持是巩固和加深经验的过程,也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它是连接记和忆的中间环节,记是保持的基础,忆是保持的结果。识记的内容并非能永久保存下来,在保存的过程中会发生遗忘。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称为遗忘。艾宾浩斯(Ebinghaus)研究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受许多因素制约,并且是有规律的,总的趋势是先快后慢。遗忘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识记后20min遗忘41.8%,2d后遗忘72.2%,31d后遗忘78.9%。因此,要保持牢固,避免或减少遗忘,及时并经常复习非常重要。
3)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被恢复的过程,是从人脑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再认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觉得熟悉并能够辨认。回忆则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重新回想起来。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容易,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但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回忆。
(2)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根据信息在脑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又可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0.25s~2s)、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1min)、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min以上,甚至终生不忘)。
4.思维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所谓本质属性,就是一类事物所必有,而它类事物所必无的属性。规律性则是相互间的必然联系。思维与感知觉一样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但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和整体属性的反映,是感觉器官直接与外界事物相联系,是感性认识阶段。生活实践证明,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能被感知到。感官不能反映的,必须通过间接途径,以一定的知识为中介去反映和认识,这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或理性阶段——思维。有了思维,我们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思维不仅使低级心理高级化,而且使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使人们不仅认识了客观世界,而且认识了主观世界。因此,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居核心地位。
(1)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概括性指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内在联系的反映。间接性指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去反映客观事物,即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间接地推知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预知事物未来的发展、理解和把握那些未能或不能感知到的事物。
(2)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简单的部分,即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综合则是把头脑中分析的对象或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为整体的过程。思维的概括性通过分析、综合而产生。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事物异同的思维活动过程。比较的基础是客观事物的差异性、同一性。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只能通过比较才能把它们各自区别开来。抽象是把同类事物或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相区别,将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以分析、比较和抽象为基础,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在比较分类的基础上更为高级的分析综合过程,它是思维的核心过程。
(3)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过程的产物以一定的思维形式表现出来。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概念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它反映事物时,舍弃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人总是利用概念来进行思维,概念又随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深化。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定,是对思维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4)思维的品质:也称智慧的品质,它是人类共有的特征,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以下几种:①思维的广阔性,指思维的广度;②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的深刻程度;③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中能迅速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④思维的逻辑性,指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⑤思维的独立性,指能独立思考问题;⑥思维的灵活性,指从实际出发,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机智地解决问题。
5.想象 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表象指感知过或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保存下来的形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不同于记忆。记忆是恢复过去被感知、被理解、被意识到的对象或经验的心理过程,而想象则是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制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有新形象的产生。
按照有无预定的目的和自觉性程度,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是自觉产生的)和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产生的)。根据新形象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有两个特点:一是再造想象要以模型、符号,特别是语言、文字的描述为依据;二是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是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别人知道自己却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人通过再造想象就能取得间接经验,给自己提供没有机会去直接体验的事实。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幻想的内容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它,那么这种幻想就转化为理想。如果幻想的内容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实现,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空想。
(二)情感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决不会无动于衷,总要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情感过程就是对所认识或所操作的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现实是产生情感和情绪的源泉,但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不同。情感过程不是对客观现实本质属性或规律的反映,而是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引起情感体验,人的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主观原因。同样的客观存在,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可通过外部表情来予以表达,但它们都是一种主观体验。别人固然可通过外部表情来判断对方是否高兴或痛苦,而真正的体验只有自己知道。(www.xing528.com)
情感过程包含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有关,它表现较强烈,具有情景性和明显的外部特征;情感主要是由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能否满足所引起的体验,是人类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情绪和情感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范围方面,情绪比情感更为广泛,人和动物都有情绪,而情感是人类主体所特有的;②稳定性,情绪是由一时的情景所引起,并随着情景的变化而迅速变化的,而情感较少受具体环境的影响;③表现层次,情绪比情感更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而情感则比较深沉和含蓄,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情绪和情感的差异是相对的,有时难以区别。
1.情绪的基本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3种状态。
(1)心境:这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它不限于某一特定对象,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较微弱、平静,并使人的所有活动都感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的体验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喜则见喜、忧则见忧”就是形容心境的情绪状态。心境的表现多样,其特点是弥散性,没有特定指向。影响心境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如环境的变化、事业的成功与否、生活的波折、生理条件和健康状况以及人的世界观等,对心境均有影响。
(2)激情:这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愤怒、绝望等表现。它通常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突然、剧烈的重大变化而引起,即个人生活中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如信仰破灭,亲人离世,与自己的意向和愿望对立、冲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等都可能导致激情的发生。如不能满足需要,产生否定性激情;满足需要,则产生肯定性的激情。激情可成为推动积极行动的巨大力量。但是,人在激情状态,大脑皮质活动加剧,或强烈兴奋,或普遍性抑制,使大脑工作失去正常的系统性。此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地分析问题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减弱,会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
(3)应激:是突然出现意外情景时所产生的高强度、高紧张度的情绪状态。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必须迅速而毫无选择地采取决定时,就会出现应激状态。应激时,机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心率、血压、体温、激素分泌、肌紧张度等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情绪和行动的高度激化,以应付紧急情景。应激状态对人具有积极意义,它能增强防御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急中生智,转危为安。但应激也有消极作用,强烈或长期的应激,会产生全身兴奋、注意范围缩小、行为紊乱,产生违背意愿的行为。经常性的应激状态会引起心身疾病。
2.情感的基本类型人的高级情感依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种基本类型。
(1)道德感:是人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思想等时所产生的体验。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合乎公认的道德标准,他对这种行为就会给以肯定的表示,并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与此相反,则产生否定、不满意、不愉快的情感。
(2)理智感:是人在认识和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如有所发现时的愉快,遇到矛盾时的惊讶,犹豫不决时的疑虑,依据不充分时的不安等都属于理智感。
(3)美感:是人根据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的状况、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予以评价时产生的体验。美感总是伴随着一种愉快的体验。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对自己喜爱的美好事物,在欣赏、爱好之余,往往会产生一种肯定和追求的倾向。
(三)意志过程
意志(will)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这种心理现象,存在于各种工作和活动中。如学习成绩的优劣,不仅与基础知识、智力水平有关,更重要的还在于是否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意志是一种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人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目的。“有志者事竟成”说明了这个道理。
1.意志的特点 意志过程与认知和情感过程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人的认知、情感过程通常是有目的的、自觉的和随意的,但有时也不完全如此。然而,人的意志则完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和随意的。人总是积极地适应环境,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是因为人具有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指导行动去完成目标的意志。意志表现在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预先确定目的,以及有计划地组织行动来实现这一目的之中。有自觉目的的行动,表现着人的意志。
(2)意志通过克服困难集中地表现出来。人的意志与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越困难的事情,越要去努力完成,体现了一个人的坚强意志。那种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事情,不能体现人的意志。
(3)意志直接支配人的行动。人的意志主要是为完成一定的任务,实现预定的目的而组织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既可以表现为发动和进行某些动作和行为,也可以表现为制止或消除某些动作和行为。人的意志行动包括动机的确立、行动目标的确定、行动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以及通过意志努力实现所做出的决定。当然,并非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如眨眼、咳嗽等动作,是遗传获得的不随意动作,它不表现人的意志。
2.意志的品质 在意志品质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意志的基本品质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自觉性:即对自己行为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并能主动调节和控制行为。自觉性表现在有明确的追求,坚定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不鲁莽、轻率。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缺乏主见、盲从和独断。
(2)果断性:果断性指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进行决断的品质。它是深谋远虑和当机立断、大胆勇敢的有机结合。与此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和草率决定。
(3)坚毅性:坚毅性指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从而实现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坚毅性也称顽强性、坚韧性和毅力。
(4)自制性:自制性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与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任性、放纵、任意而为。
(四)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的关系
认知、情感、意志3个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情感和情绪是在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前提下,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的。“知之深,则爱之切”,有了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就能激发起相应的情感和情绪。意志行动也来源于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离不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离开了认知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
情感过程可以推动人的认知和意志活动。积极的情感,促进人们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情绪、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影响人的意志行为。
意志过程对认知和情感过程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坚强的意志促使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没有耐心,难以观察到新现象的出现;没有毅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没有坚韧性和果断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难以展开。人类认识活动越深入,越需要意志的参与。有坚强意志的人,可以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情感,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意志薄弱则会使人情绪、情感消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