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理论发展与应用

管理理论发展与应用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又称行为科学学派,是古典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20世纪初生产力的提高、发展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古典管理理论片面的“经济人”的观点,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缺陷。他们认为,以往的古典管理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多方面的期望,科学的企业管理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管理理论发展与应用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以后就存在。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是近代社会发展,人们长期管理实践的结果。1911年,泰勒(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公开出版,标志着管理科学的诞生。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研究的进展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管理思想逐渐得以演变。从把人看做机器附属品的“经济人”的假设到重视员工士气的“社会人”的假设、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和重视多维影响因素的“复杂人”的假设,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人的管理在管理活动中日益重要。正是管理思想的变化,才孕育了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管理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诞生标志着管理科学进人了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Fayol)、德国韦伯(Weber),以及后来的美国人古利克(Gulick)等。其中,泰勒是西方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他创立了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篇章。当代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都是在泰勒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在古典管理理论中,不论是泰勒提出的“时间-动作分析”、“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或是法约尔注重的企业的结构和合理化问题,还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组织理论,都把组织看做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古典管理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从管理对象来看,只注重对“物”的管理而忽略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目的来看,只强调工作的高效率而忽视工人的需要的满足;从工人的需要来看,认为工人只是具有经济需要的“机械人”而忽视工人的社会心理需要,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惟一因素。

(二)人群关系理论

人群关系理论又称行为科学学派,是古典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20世纪初生产力的提高、发展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古典管理理论片面的“经济人”的观点,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缺陷。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国民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失业人口大幅增加,大批企业倒闭。一些企业管理学家认识到泰勒理论在“人”方面的局限性,认识到发挥人的作用和潜力的重要性,开始谋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如资本家哈特内斯认为,“过去的企业管理过分依靠效率工程师,今后要多注意心理学”,并提出企业管理要“目中有人”。一家钢铁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威廉斯认为,“工人根据感情办事,考虑工作的性质胜过金钱”,并提出管理人员如果仅仅注意职工生理和经济的欲望,而不注意他们的心理因素,管理工作必将归于失败。于是,人群关系理论应运而生,标志着管理科学理论进入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霍桑实验”,为人群关系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群关系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梅约(Mayo)、罗特里斯伯格(Roethlisbeger)、马斯洛(Maslow)、赫茨伯格(Herzberg)。他们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现代管理的问题,注重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社会生产不仅受到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管理工作不仅要注意物质技术设备,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员工的影响,最终体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他们有归属和被尊重的需要;工人不是生产过程中机器的附属部件,而是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活生生的人;管理者要倾听职工的申述,了解他们的需要,以提高士气。

(三)当代管理理论(www.xing528.com)

在人群关系理论的发展后期,有一种将人群关系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调和起来的趋势。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过去的理论受到某些挑战,促使管理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这些管理理论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管理理论进入第三个阶段——当代管理理论。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美国的巴纳德(Barnard)。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即是由相互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这些协作系统是正式组织,它包括3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联系。而非正式组织则与正式组织互相创造条件,并对正式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组织中的各级经理人员,在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对协作的努力进行协调,以保持组织的活力。

2.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接受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以后,从社会系统学派中发展形成的。这一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西蒙(Simon)、马奇(March)等。西蒙等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他们建立了有关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准则、程序化的决策和非程序化的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决策过程的联系等理论原则。

3.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也是从社会系统学派中衍生出来的。它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特(Kast)、罗森茨韦克(Rrosenzweig)。这一学派强调各个系统和有关部门的相互联系网络必须清楚有效,并认为企业组织不是固定的、机械型的系统,而是开放的、有限的概率系统。系统管理学派对当代系统管理中的自动化、控制论、管理情报系统、权变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4.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杜拉克(Drucker)和戴尔(Dale)等。他们认为,以往的古典管理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多方面的期望,科学的企业管理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他们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并对其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以此作为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

5.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又称情景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德沃特(Woodward)、汤普森(Tompson)。这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剧变,以及职工构成和技术水平的改变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理论。它是在批评经典的管理学派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认为古典管理理论或人群关系理论并非对所有的类型和不同情景中的管理都有效,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6.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代表者伯法等认为,管理就是运用数学手段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通过计算机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这是对管理科学的一种狭义理解。

以上列出了西方国家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一些主要学派,除此之外还有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