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学习活动中的倾听成功案例

孩子学习活动中的倾听成功案例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把握好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倾听情况是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于是他的眼睛看着天花板,嘴巴里和大家一起喊着“1、2、3”,手指依然和着节奏点数着。在本次活动中,显然教师对于座位的安排有些随意,并没有关注座位与幼儿有效倾听之间的关系。在活动前,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设置座位。教师在活动中的站位应该以不干扰幼儿倾听为前提,不能阻挡幼儿的视线。

孩子学习活动中的倾听成功案例

学习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把握好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倾听情况是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但有时幼儿的倾听会表现出特别的情况,如幼儿听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偏题的回答、幼儿迫不及待地插嘴、幼儿不举手参与活动。对于这些幼儿的倾听表现,教师应该如何“对症下药”,让幼儿主动积极倾听呢?

✿案例一:小小座位,大大“魔力”

1.背景

在进行“长长的朋友”这一活动时,教师采用了异地教学的方式。活动前教师安排了14个座位,摆放成了一个大大的半圆形。座位的最右边靠近教室门,最左边的位置靠近窗口。在座位的中间位置摆放了一块黑板,这将是呈现活动中所有材料的地方,也将是幼儿目光集中关注的地方。

2.实录

片段一:当小三班的幼儿们走进来时,教师请幼儿们自由地找一个位置坐下。幼儿们随机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教师看着幼儿都找到了位置,于是便开始了今天的活动。教师逐一地将教具呈现出来,带领幼儿投入活动中。“看看小兔请来几个好朋友啊?”幼儿有的说4个,有的说6个。“那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拿出你们的小棒,我们一起来数。”幼儿举起自己的食指,看着黑板上的图片,随着老师一起数了起来“1、2、3……”这时教师站在了黑板的左侧,而同样坐在黑板左侧的靠近窗口的那一个男孩,却被教师的站位挡住了视线。他为了看到黑板上的图片,弯下了身体,伸长了脖子,歪着头调整自己的视线。可惜,他并没有成功。于是他的眼睛看着天花板,嘴巴里和大家一起喊着“1、2、3”,手指依然和着节奏点数着。

片段二:活动继续进行着,幼儿目光都被不断出现的教具所吸引。这时门口有了些动静,教室门开了。另一名教师轻轻走了进来。虽然这位来听课的教师已经让自己的动作变得很轻、很轻,不想打扰正在学习的幼儿,但是,这一切还是被一个坐在靠近门边的幼儿发现了。他的位置正对着教室门。他与进来的教师互相看了一眼,走进来的教师用眼神向他示意,让他转过头去继续活动。这个幼儿在看了一眼教师后,转过头和其他幼儿一样继续投入活动中。

3.思考

关于幼儿在课堂上的座位与幼儿有效倾听之间的关系问题,此前教师并没有很多的思考。但在这堂活动中发生的这两段小插曲却触动了教师,让她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除了思考活动内容、提问并回应这些内在因素对于促进幼儿有效倾听的作用以外,对活动进行时的场地安排、座位设置、材料呈现的大小等外在因素对于促进幼儿有效倾听的作用也应该有一定的思考。苏联教育家季亚琴科曾指出,教室座位设置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集体活动理应注重教室氛围的营造和幼儿座位的安排,以关注每个幼儿的需求。

在本次活动中,显然教师对于座位的安排有些随意,并没有关注座位与幼儿有效倾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随意安排座位形状。活动前,教师只是按照一般的惯例,将位置摆放成有一定弧度的半圆形,但是没有考虑这个弧度的大小与幼儿观看黑板的角度之间的关系。

(2)随意安排幼儿的座位。活动开始前,教师请幼儿自由地寻找位置,但是没有考虑位置受干扰的程度与幼儿本身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3)教师站位的随意性。教师在活动中,自然地站在了黑板的左侧,没有考虑自己的站位是否会影响幼儿的视线。教师在活动中也没能及时关注幼儿视线受阻,究其原因教师自己的站位影响了自己的观察,没有及时发现和调整。因此,这些随意性的行为表明教师对于位置安排缺乏关注意识。

这样思考后,教师对于在活动中幼儿的座位安排对于有效倾听的促进作用有了新的启示:

(1)注重活动前的座位安排,便于全体幼儿的观察。在活动前,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设置座位。座位的安排要考虑全体幼儿的视线,便于全体幼儿的有效观察。观察是幼儿有效倾听的基础。就如活动中那样,只有看得到内容才能有效倾听和表达。如果视线受阻,幼儿的专注力就会受到影响,幼儿在活动中所接受的资讯就会变得无效。因此,在安排座位时要让无论哪个位置的幼儿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及材料呈现的位置。

(2)注重活动中座位的安排,体现个体差异。活动中每个不同的座位所受到的干扰是不同的。有些靠近门口、窗口的位置受到干扰的概率比较高。在幼儿之间倾听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有些幼儿有效倾听的能力较强,专注度较高,抗干扰的能力也较强;有些幼儿容易受影响,会被一些突发因素所吸引,或是一些响声,或是一些小动静,都会让这些幼儿走神,游离于活动之外。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座位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让那些倾听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干扰可能性高的位置,让倾听能力弱的幼儿坐在教师视线能直接关注的地方。这样的安排,可以促进每个幼儿有效的倾听。

(3)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的站位,关注全体幼儿。教师在活动中的站位也能直接影响幼儿的有效倾听。教师在活动中的站位应该以不干扰幼儿倾听为前提,不能阻挡幼儿的视线。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充分考虑座位的设置情况,选择最佳位置。教师在活动中的站位也应该便于观察全体幼儿。有些教师习惯侧身站在左侧,这样会忽略左侧的幼儿,阻挡他们的视线。因此教师应克服自己的习惯性站位,以观察全体幼儿为基础,选择自己的站位。

✿案例二:材料,让幼儿乐意听故事

1.背景

小班学习活动“胖熊吹气球”是主题活动“我的幼儿园”中的一个内容。这个故事较简单。幼儿可通过简单的话语表达出小胖熊乐于和同伴分享的情感。这是一节常规性的活动。如何让这节活动吸引幼儿?带着这个想法,教师设计、实践了这一活动。(www.xing528.com)

2.实录

活动中,五个小动物出现的方式各不相同。“汪汪汪……听听看谁来了?”幼儿瞪大眼睛,竖起自己的小耳朵,生怕错过任何声音。“是小狗,小狗来了。”在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后,幼儿马上举起了小手,积极地表达想法。“又有一个好朋友来了,这次是谁呢?”教师又一次从黑板后方的托盘里拿出了一张图片,上面画了一条鱼。“谁最喜欢吃鱼啊?谁来了啊?”幼儿在看清楚图片、听清教师的提问后,马上举起小手说道:“是小猫,小猫来了。”第三个小动物又要出现了,这次还没有等教师提出任何悬念,幼儿的眼睛就齐刷刷地瞪着黑板后方的小托盘。这次又会有什么新东西出现呢?显然幼儿都在等待,他们都知道就是这个小托盘里的东西会变出许多不同的花样来。于是这里成了幼儿目光关注的焦点。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操作着手上的材料。“小胖熊说我来帮你吹,只见他呼……”教师讲到这时做起了动作,鼓足了自己的腮帮子用力吹了一口气,好像真的在吹气球一样。幼儿看到了这里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有的幼儿也模仿着教师的动作鼓起自己的腮帮子,做出了吹气球的动作。在故事讲述中,只要说到胖熊吹气球这一段幼儿便会跟着做出吹气球的动作。在第一段只有个别幼儿做动作,到第五段差不多所有的幼儿都鼓起了自己的腮帮子。于是教师问道:“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吹气球。”于是,幼儿和教师一起鼓起腮帮子,用力吹了一口气:“呼……”小胖熊帮小猪把蓝色的气球吹起来了。教师适时地将手中的蓝色气球一转,呈现出变大的蓝色气球。幼儿开心地笑了起来,有的还拍起了小手,庆祝小胖熊的成功。

3.思考

这是一个适合小班学习的有趣的故事。故事内容简单,对话简短,便于幼儿理解。在对活动进行设计时,教师十分注重材料与幼儿的互动。在十五分钟的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较集中,目光都被教具所吸引,倾听的效果较好。这与教师对材料的设计和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1)多种形式呈现材料吸引幼儿。小班的幼儿喜欢生动、直观的内容。注意力容易被新奇、好玩的东西所吸引。因此,教师在呈现故事中四个主要角色时利用了不同的呈现形式。有的是利用形象的叫声请幼儿听听、猜猜;有的是利用呈现局部特征,引起幼儿的判断和猜测;有的是通过表现动作特征,请幼儿观察、猜测。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幼儿始终兴趣高涨,目光始终被教具吸引。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在主动的观察、探索中,提高了倾听的主动性,提高了倾听的有效性。

(2)巧妙的材料运用抓住幼儿的视线。在活动中,每当胖熊吹气球时那个会变的气球总是能牢牢抓住幼儿的视线。每当教师讲到吹气球的部分,手中会拿出一个小小的气球,当讲到把气球吹大时,手一转气球就变出了和故事里讲到的一样的形状。小班的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新鲜的事物会主动地接近,专注地看、听、探索。因此,向幼儿呈现新奇的内容能抓住幼儿的视线,让幼儿主动地倾听,积极地表达。

(3)让材料生动起来,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小班的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十分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喜欢模仿妈妈的动作,喜欢模仿同伴的模样,也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在活动中,除了材料自身的变化以外,教师在出示材料时,加上了动作的配合,让材料变得生动与形象。小小的吹气球时的动作,吸引着幼儿,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在倾听中尝试模仿与表现。

✿案例三:原来可以这样讲故事

1.背景

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会有讲述故事的环节,故事的生动与否,常常与幼儿的倾听效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如何讲故事,才能吸引幼儿的目光,引发幼儿的倾听呢?这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

2.实录

片段一: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个故事名字叫“大熊的小麻烦”。此时,教师用了自己平时的声音娓娓道出故事的名称。故事讲述中,教师用粗粗的、带点笨拙的语调讲述大熊的烦恼:“我,我,我想……”幼儿在听到教师表现大熊的形象时笑了起来。接着讲到买帽子的哥哥时,教师又变了一种语气。这回口气显得不耐烦,急急地说道:“我知道了,你想买个帽子……”幼儿认真地听着,眼睛盯在屏幕上呈现的图片上。这时候,故事停了下来。幼儿也随着故事的停顿,将眼神落在教师的身上,听着教师的提问:“小哥哥为什么没有解决大熊的麻烦?”然后幼儿举起了小手,抢着表达:“他没有听完大熊的话。”

片段二:这次大熊又遇到了买项链的阿姨、买眼镜的叔叔、买鞋子的姐姐。教师不断地转化自己的语气、语调,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叔叔的不耐烦、阿姨的急切、姐姐的缺乏耐心及大熊的吞吞吐吐。教师的表情时而变得不耐烦,时而变得为难,时而变得木呐。声音随着故事人物的不同而变得不同:在表现大熊时声音粗粗的,带点紧张;在表现阿姨时声音尖尖的、细细的。教师的每一种变化,都让她讲述的故事变得更生动、更形象。幼儿在倾听故事时,眼睛始终关注着教师,表情随着故事的变化而变化,听到有趣处会笑出声,听到为难的地方会皱起眉头,表示疑惑。故事停顿后,教师请幼儿说说大熊遇见了谁?他们怎么帮助大熊的?一个女孩站了起来连贯地说道:“大熊一开始遇见了叔叔,叔叔问他……然后遇到了阿姨……最后遇到了姐姐……”小女孩完整地表述,让教师觉得非常吃惊。

3.思考

教师的讲述方式可以决定一个故事的生动程度。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果加上教师的生动演绎,会增强幼儿主动倾听的吸引力

(1)生动的讲述吸引幼儿“听”故事。幼儿听故事最直观的方式来自于教师的讲述。教师的声音是讲故事的直接工具。如何利用声音来讲述好故事呢?这就要用声音塑造形象。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环境变化,应选择恰当的语音、语速、语调、口气等角色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样才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让幼儿愿意听故事。

(2)形象的表演吸引幼儿“看”故事。除了用声音塑造人物吸引幼儿的倾听以外,教师在讲述时的表情与动作同样能让故事显得更生动、更吸引人。教师在讲述时,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配合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相应的表情,如:着急、愤怒、害怕等。这些小小的表情与眼神的变化,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投入地倾听故事,并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变化。

(3)形象生动的演绎帮助幼儿“懂”故事。教师在讲述故事时的表情与声音的变化,都是幼儿倾听故事、理解故事的有效途径。因此讲故事前,教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其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对故事中的象声词要尽量讲得接近形容的声音。这样在给幼儿讲故事的时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使幼儿能听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