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性教育,又称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简称DAP)。它是针对一定年龄阶段幼儿实施的,并因个体幼儿的年龄、经验、兴趣和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和调整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既要兼顾不同年龄组幼儿群体的发展现状和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与个体特征,又要帮助每一位幼儿尽量努力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发展目标。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适宜内涵:一是年龄发展适宜性:教师应当根据有关幼儿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知识来为幼儿准备学习环境,组织学习材料。二是个体发展适宜性:调整幼儿教育环境以适应幼儿个体的语言需要,以及他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状况。三是文化发展适宜性:在为幼儿选择适宜发展的教育目标及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还要考虑他们所处的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
我们主要以适宜性教育为我们的教育理念,然后根据其内涵对幼儿倾听行为养成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育策略进行解读,挖掘其“适宜”要素。
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是幼儿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能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是人的复杂的智力活动的综合,它是人脑多种思维功能协调活动的结果。在“听”的过程中,人的大脑需要有高度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支持,它是大脑在感知声波后,瞬间对声波传载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整合和存储,然后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对应,把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受交际时空、特定情境和言语声波稍纵即逝的制约,又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心智的影响。倾听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对语音信息的筛选、接收、整理就无从进行,听的行为便成为无目的的、毫无意义的活动。因此,倾听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多种智能的开发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我们将“适应性教育”理论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幼儿倾听行为养成方法和策略的依据,对幼儿的倾听行为发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了解幼儿倾听行为发展的现状与轨迹,把握每个年龄段幼儿倾听行为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并由此探索出以下一些方法和策略。
1.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倾听
(1)专门的倾听游戏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最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在倾听的活动中,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幼儿的兴趣就骤然而起。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将倾听习惯渗透到游戏中,精心设计能激发幼儿注意倾听的趣味性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专门的倾听游戏中形成稳定的自觉性行为,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集中注意力安静倾听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积极倾听的水平。一般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有游戏感知法、兴趣激发法、角色扮演法、声音辨析法。
专门的倾听游戏活动:春天的日记(中班)
“声音辨析法”是指教师通过自己在活动中声音的变换,包括语音、语调、语气等的变化,或者采用其他多媒体音频材料的播放,帮助幼儿提高对声音的辨别分析能力。
听听、玩玩、猜猜的游戏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角色的扮演、模仿,倾听习惯得到了培养。教师设计有趣味性的倾听游戏,让中班幼儿进行相似声音的辨别,来加强其对细微声音辨别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幼儿倾听能力。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专门的倾听游戏活动:比如“猜猜我是谁”“找玩具”“听一听,猜一猜”等。这些倾听游戏中的角色都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
专门的倾听游戏活动:轻声说话(小班下学期开学初期)
刚开学的几天,几个比较好动的幼儿就开始坐不住了,动来动去,东张西望,还经常插嘴讲话,不能认真倾听教师和同伴说话。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准备了“轻声说话”的游戏:教师用很轻的音量讲一个词,看看谁能猜出说的是什么?这就需要大家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教师的嘴形,才能猜正确。
刚玩的时候,许多幼儿没有意识去认真倾听和观察,经常会猜错。后来几天游戏中,大部分幼儿开始探索出游戏的方法了,开始会安静倾听,眼睛仔细盯着教师的嘴巴,说出的答案明显比以前正确了,而且班级也显得安静多了。在游戏中,有的幼儿还会根据教师口型猜短句短语,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感兴趣,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把兴趣作为倾听的切入点,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寓教于乐,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在这则倾听游戏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就是兴趣激发法,依据游戏内容,抓住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为游戏活动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幼儿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专注倾听的欲望,促使其有意识倾听。
在游戏活动中,当教师用轻声来吸引幼儿,让其看口型变化猜话,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倾听效果也提高了。对于几个平时倾听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则慢慢变化口型让他们观察,结合微微的音量,几个幼儿都能猜出来。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教师可以放低难度,让他们学会看口型,逐渐学会有意识倾听。
在以后的游戏中,还可以不断增加难度:句子变长了,从几个字变成一句话,从一句话变成几句话等。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仔细地倾听,还要能较完整讲述,听和说的要求逐步递进。
(2)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倾听
渗透包含渗入、透过的意思,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倾听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躁,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性判断。它是弥散的、渗透的,运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而渗透的倾听活动就是指根据班级幼儿的倾听特点,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因为倾听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并不虚无缥缈。一般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有:生活实践法、启发提问法、观察感知法、情感激励法、预设任务法、图示引导法、儿歌指导法。
例如,集体教学活动:吹泡泡(大班)。
(续表)
为了引发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究,教师启发性的提问非常关键。那什么是启发?一般词典解释为: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顿悟。启发性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在使用启发提问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启发性的提问要切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内容若超越幼儿的知识经验范围,幼儿会难以理解,就会影响到其倾听和表达的效果。内容若适宜幼儿当前发展阶段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背景、个别差异等,才能算是好问题。比如,“是不是每次蘸肥皂液都会吹出泡泡来呢”这样的问题就能激发每个幼儿都有兴趣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倾听他人的经验,甚至补充经验了。
②启发性的提问要能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幼儿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吸收者,更须具备应用知识及思考能力(Hunkins,1966)。问题必须兼顾思考性问题与记忆性问题。而思考性问题中,推论性、批判性及创造性等问题也必须并重。“为什么要蘸肥皂液呢?”这句话看似是启发性的问题,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问题本身超越了幼儿认知经验,造成幼儿无从回答,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疑问句都是启发性的提问。
综上所述,每个人都是倾听者与表达者,只有在互动中,用心相互倾听,大胆表述的活动才是更可喜的。如:大班幼儿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一些科学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在活动“吹泡泡”中,教师看到幼儿通过前期的实践,建立了已有经验——有洞就能吹出泡泡来。但是有的小工具洞洞并不明显,大部分的幼儿都没有关注(如:牙刷)。所以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牙刷的洞洞在哪里呢”引发幼儿进一步地观察与思考。这样的提问切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容适宜幼儿当前的认知能力发展阶段、知识经验背景等,因此在讨论互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能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同时倾听同伴,相互启发,寻求答案。这样的倾听互动能将幼儿的个体经验转变成为集体经验(如“牙刷的洞洞都躲在了牙刷的毛毛里”)。所以,启发性提问是能够引发并促进后继幼儿对问题倾听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从而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启发式提问要尽量使多数幼儿参与对问题的思考,要充分应用高原式策略(Plateaus Strategy),并避免使用过多尖峰式策略(Peaks Strategy)。所谓尖峰式策略,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指名回答后,陆续提出较深入的问题由同一人回答,直到某一阶段后才指名他人回答另一系列问题。高原式策略则不同,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并由多人回答不同意见后,再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这样的互动才能够激起全体幼儿主动倾听与互动的积极性。
(3)运动中的倾听
在集体运动中,幼儿对各类运动器材充满了好奇,对于运动游戏更是充满兴趣。在这种情形下,幼儿还会倾听教师发出的指令和要求吗?怎样才能让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中的幼儿安静下来,倾听教师的指导要求呢?一般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有调整站位法、变换队形法。
户外运动(小班)
在大部分运动活动中,教师都是在户外组织幼儿进行的。幼儿到了户外会异常兴奋,再加上场地大,干扰因素较多(例如:运动音乐、周边马路的嘈杂、其他班级教师和幼儿的口令及交流等),想要在户外让幼儿做到倾听教师说话,实在有些困难。因此,在户外运动中的队形及教师的站位显得非常重要。
以前很多教师在运动前及集中分享交流时大多采用教师站中间,幼儿围着教师站的队形,其实适当地变换队形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围成半圆形或者让幼儿就地坐在运动器械上,但是教师的视线一定要能观察到所有幼儿,而且必须保证所有幼儿都能看到教师。
一个好的站位能够观察到幼儿在运动中的一些小细节,能够让幼儿在教师指导时便于倾听,能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养成好的倾听习惯。同时,一个好的站位还能够避免运动中危险事故的发生。那么教师应该站在哪里呢?不同环节中教师怎样的站位指导,才便于幼儿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答案很简单:教师在运动中的站位应该根据不同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特点来选择;教师心中应该思考这两点:什么地方最需要教师?哪个站位最便于幼儿倾听?
2.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倾听
幼儿园的课程概念与一般人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均为课程,教师应随时、随处、随机来将课程目标渗透到一日生活活动中去。幼儿园生活活动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其时间跨度之长,居一日活动之首。科学、有序的生活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将倾听习惯的培养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1)来园离园时的倾听
来园活动是开启幼儿入园与教师互动的第一步,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情绪和活动的积极性,而幼儿的情绪亦会对其倾听的主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亲切的语言、温柔的话语,往往能够捕捉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倍感温暖而愿意听,比如下面的案例中教师是这么做的:
来园时教师在教室门口,笑嘻嘻地向来园的小班幼儿打招呼。
师:亮亮早,亮亮妈妈早。
亮亮妈妈:老师早(亮亮只是望着老师,没有回应。一旁的妈妈着急了)
亮亮妈妈:亮亮,快点说老师早。
亮亮:(声音很轻)老师早。
师:(抱起了亮亮)哇,亮亮真有礼貌,亮亮早。
亮亮:(笑嘻嘻地看着老师)老师早。
师:太棒了,明天亮亮还要和老师打招呼哦!
亮亮:(微笑着点了点头)好的。
教师蹲下来与幼儿打招呼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采用的是情感激励的方法。在来园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亲和力使幼儿受到感染,让幼儿愿意听。教师亲切的问候、热情的肢体动作让幼儿感受到了教师对她满满的爱,对于这样充满感情的话语幼儿是非常愿意聆听的。教师的称赞和表扬对幼儿来说,是对其良好品行自我肯定的动力,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离园活动是一日活动中的最后一个活动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倾听的情况往往不如其他环节好,注意力会相对减弱。由于离园环节最接近幼儿回家时间,能便于幼儿记住一些回家小任务和要求,这样离园环节也应成为培养幼儿倾听的一个良好契机。比如,下面的案例中教师是这样做的:
在大班离园前的谈话活动中,教师布置给幼儿一个家庭小任务。
师:在幼儿园我们做了小喷泉的实验,今天回家的小任务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着实验步骤图做喷泉实验,然后把实验的情况记录下来,明天带着记录纸把实验的情况告诉大家。
幼1:要看着实验步骤图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
师:说对了,这是第一个要求。
幼2:还要把实验的发现记下来,明天告诉大家。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谁能一下子把实验的要求都告诉大家?哪个小朋友能把如何做小实验的方法一下子说清楚?
幼3: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图纸的步骤做实验,然后记录下来。明天告诉其他小朋友实验的结果。
教师和幼儿交流离园前的小任务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采用了预设任务的方法,让幼儿带着任务,怀着解决任务的心理有意识地倾听。教师在离园前提出小任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提要求的顺序就是完成任务的步骤。为了便于幼儿听明白并记住活动的要点,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听记,还可以让幼儿进行复述。
(2)点心与进餐时的倾听
幼儿的一日三餐又是生活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目的地运用符合幼儿年龄段特点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所以在点心、进餐环节中更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细致的指导,让幼儿倾听教师的指导要求愉快有序地用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下面的案例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中班餐前活动准备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的方法引导幼儿尝试做餐后整理工作。
师:吃完饭后,怎样才能把桌子整理干净?
幼1:要用抹布擦一擦。
师:是呀,用抹布能把桌子擦干净,那怎么擦才能擦干净呢?
幼1:(边说边徒手做动作)这里擦擦、那里擦擦。
师:我来试一试。(教师示范)从上往下擦一擦,每个地方都擦到,看擦得干净吗?
幼2:(拍着手)干净。
师:请一个朋友来擦,我们一起来告诉他怎么擦桌子。
众幼儿:从上往下、从上往下、从上往下,每个地方都擦到。(www.xing528.com)
教师用演示法向幼儿介绍擦桌子的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对于进餐环节中的常规性要求,教师分重点,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听得明白,记得住,也能够做到。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要点进行讲解演示。这样幼儿就能听清要求,并根据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3)盥洗与如厕时的倾听
在盥洗和如厕的环节中,教师会针对班级幼儿的发展情况及季节等因素,在幼儿盥洗如厕时提出不同阶段的要求。但由于每个幼儿进入盥洗室的时间不同,盥洗如厕的速度不同等各种原因,使得在每一时间段内都会有不同的幼儿进行盥洗。
盥洗时教师运用儿歌指导幼儿洗手
在幼儿将要进去盥洗时,教师提醒幼儿“人多我不挤,站在小点子上排好队”。盥洗室靠近水池的瓷砖上依次贴上了小标记。当幼儿走进盥洗室后,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能按照盥洗室里的小标记站好,并有序地排队洗手。
在幼儿盥洗的时候,教师运用了儿歌式的语言指导:“小手淋一淋、肥皂抹一抹,指尖搓搓,指缝搓搓,不要忘记了哦!”幼儿听着教师念的儿歌,跟着儿歌提示的步骤“抹肥皂、指间搓搓、指缝搓搓”认真仔细地洗手。
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描述情况,教师采用了图示引导法和儿歌指导法。教师为了突出盥洗的具体要求,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幼儿洗手,把手的各个部位洗干净,有效吸引幼儿倾听的兴趣。幼儿在儿歌式指导语的提示下,边听边记边做。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盥洗情况变换儿歌内容,以保持幼儿倾听的兴趣。
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说,更需要为幼儿提供环境的支持和提示。教师要根据近阶段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并经常调整规划,让环境“说话”。教师的语言通过幼儿的听更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上,借助标识、符号等帮助幼儿兑现倾听的内容,将倾听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①重视情感的培养
在生活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亲切的语言、温柔的话语,往往能够捕捉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倍感温暖,愿意听。如:来园时,教师站在醒目的位置上让幼儿一进来就能看见,主动向幼儿问候,让幼儿更容易听见并注意倾听;盥洗时,循序渐进地提出易于幼儿理解、指令明确的要求;午睡时,教师播放安详轻柔的催眠曲,并在幼儿身边用轻柔细声的安抚话语稳定幼儿入睡时不安的情绪;如厕时,教师可采用“帮一半,做一半”的协助指导法,让幼儿通过聆听、模仿了解方法,尝试学习。离园时,稳定幼儿情绪,可以和幼儿反馈今天一日活动中的情况及提出明天来园的相关要求等。让幼儿从倾听入手,从细微处感受到主动参与、实践尝试获得健康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②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根据倾听状况的个体差异予以不同程度的指导。教师应当随时关注整体的倾听状况和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个别幼儿给予多次的倾听机会和语言暗示。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教师在面向全体说完话之后,可以转向个别幼儿,放慢语速问;当幼儿说不清楚时,可以让班上能力强的幼儿复述,教师也可在一边再提示,这样给予幼儿更多的倾听机会,倾听的质量会逐步提高。
对于不同的个体,教师要多赞扬、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当幼儿的点滴进步得到教师的首肯时,会更加激发他们做得更好的愿望。因为教师的赞扬是幼儿最好的礼物。如:“你真棒!会手心手背都搓一搓了。”“袖子卷好了,洗手就不会弄湿衣袖了。每天都这样,你洗手的本领会更大!”“衣服塞得真整齐!老师就知道你行!”
③组织形式多样
在开展生活活动时,枯燥的方式会令幼儿厌烦和丧失兴趣。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幼儿学会生活的热情,让他们听得带劲。利用儿歌、故事中的人物或语言起提示作用,吸引幼儿注意,主动倾听。一次一个侧重点,换新话题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倾听。每一阶段讨论围绕一个小点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交流,让幼儿关注并倾听,渐渐习得生活规则。用多媒体等营造情境,引发幼儿倾听。
④多与家长沟通
在与家长沟通时,要让家长了解自身的习惯及对幼儿的影响,从而使幼儿园和家庭达成一致的教育要求。如,通过沟通让家长了解倾听幼儿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幼儿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父母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倾听幼儿的心声,在相互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的倾听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习不再只是集体学习,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学习形式对幼儿倾听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们常会发现幼儿对倾听是不敏感的,有的幼儿既不注意别人在说什么,也不关心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说。而个别化学习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幼儿间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于是,教师充分利用个别化学习的教育形式,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倾听角游戏环境,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语言、倾听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在倾听、阅读、回答、操作、互动中,感受倾听所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有目的地倾听。
在个别化游戏“小小录音机”的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兴趣选择图书,有的以欣赏为主,如童话故事、儿歌等;有的以引发幼儿思考为主,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然后按照图书内容有目标有层次地把阅读图书的要求和图书的主要内容录在磁带上,通过录音机和幼儿对话,让幼儿在倾听录音的基础上自主地阅读。在戴上耳机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幼儿听得更投入了。在倾听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掌握信息,正确回答录音机中提问的经验。在边听边阅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幼儿倾听的目的性也更强了。
为了增强幼儿倾听的敏感性,教师在个别化学习中还创设了“纸偶戏”和“找错”等游戏活动。在“纸偶戏”的游戏中,幼儿尝试着扮演表演者和观众,由表演的幼儿操纵着各种纸偶讲故事。故事讲完后,幼儿之间还根据故事内容互相提问。由于每位主讲者都是有备而来,自编故事的内容符合幼儿经验。幼儿十分感兴趣,很容易引起共鸣。扮演观众的幼儿也喜欢听,自然会调整注意力专注地听。这一活动看似以讲为主,但实际是听在其后支撑,幼儿的首要任务就是“听”。听懂后,在其理解的基础上,相互提问讨论。在活动初期,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适当地介入,通过提示、提问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听和提问的技巧,既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又使幼儿从单向地听到互动地听故事。在“找错”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录制了一盘磁带,磁带里的句子由短到长,由一句话变成二三句话,再逐渐扩展为一段话,让幼儿从中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提高了幼儿倾听的敏感性。
教师还有意识地将倾听渗透到音乐角。在“演奏区”,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了不锈钢杯子、风铃管子、锅盖等会在敲击后发出声音的物品,有目的地投放了七彩音乐瓶和可用于敲打的木棒、铁棒、竹棒,还给游戏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奇妙七彩音”。在游戏中,幼儿在敲打的过程中仔细倾听着不同材质的小棒在敲打不同物体和不同材质物体时的细微变化。活动中,他们一边倾听着音乐,一边敲打着自制乐器,尝试着根据不同的音乐给乐曲配上不同的节奏和音高,使不同层次幼儿的倾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些活动让幼儿准确把握和传递有细微区别的信息,提高了幼儿倾听的精确程度,最终对他们倾听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1)师幼互动的倾听
在个别化学习的倾听角中,教师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条件,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教师在个别化学习中注意主动倾听幼儿的话,对促使师幼共同成长,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创设民主融洽的互动氛围,尤其是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师们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观察指导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倾听培养的误区,她们往往不能或不愿倾听幼儿的叙说。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听的全程缺失或暂时缺失;听的全员缺失或部分缺失,误听、假听、偏听等。那么如何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倾听角中充分发挥师幼互动对幼儿倾听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呢?在以下案例中教师是这样做的:
倾听角新投放了一盘录有找错游戏的录音带。教师看到倾听能力较弱的妍妍来到了倾听角,就马上走过去轻轻对她说:“你想玩游戏吗?”
妍妍:“当然想啦!”
师:“那我们来玩一个找错的游戏,要想找到错误,可要看你耳朵的本领大不大,不但要听仔细,还要动脑筋想一想,才能找到错误。你能找到错的地方吗?”
妍妍:“老师,我一定能把错的地方都找到的。”
师:“那你听仔细了,小鱼在天上游来游去。”
妍妍:“老师,我找到了,小鱼不是在天上游的,它应该在河里游。”
师:“你听得真认真,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耳朵本领可真大!”
妍妍:“老师,你再说一句难一点的,我也能找到!”
老师拿出录好的磁带说:“老师把要说的话都录在磁带里了。只要你仔细听,一定都能找出来。你有信心吗?”
妍妍:“有,我一定能把它们都找出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妍妍认真地听着录音。开始她听得很认真,也能正确地判断出错误所在,并进行改正。可是当听到较长的句子时,她就渐渐地没了兴趣,开始东张西望了。这时,看见文文也朝着这边走来了,教师对妍妍说:“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错误。”说完老师又拉着文文的手说:“看,文文也来了,你们想不想来玩一个比赛的游戏,比一比谁找到的错误多。”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想。”妍妍又一次来了兴趣,他俩又认真仔细地听了起来……
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描述情况,教师采用了言语指导法和情感激励法,激发了幼儿再次仔细倾听的愿望和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幼儿倾听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幼儿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妍妍玩游戏之前,教师就通过谈话引发她的兴趣。在“倾听找错”的过程中,当妍妍仔细倾听、分析、判断并改正错误时,老师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她:“你听得真认真,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耳朵本领可真大!”老师适当的言语激励让妍妍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了她再次仔细倾听的愿望。而当妍妍在活动中渐渐地失去兴趣时,老师又根据幼儿“好胜”的特点,引导她们开展竞赛性游戏。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点支持,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仔细倾听的兴趣。在以下案例中教师又是这样做的:
中班以培养幼儿辨析性倾听的能力为主,因此,中班下学期教师在个别化活动的倾听角投放了“声音摇摇乐”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摇摇、听听中,尝试辨别声音的细微差别,体验倾听、合作游戏的快乐。
声音摇摇乐的游戏刚刚投放于倾听角,老师对班级的幼儿说:“这儿有一样好玩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声音摇摇乐,这里有许多音盒宝宝,仔细听就会发现这些音盒宝宝发出的声音可是不同的哦!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小朋友合作。游戏中要比比看,谁的耳朵本领大,能找到两个声音完全相同的音盒宝宝……”
从声音摇摇乐的游戏材料投放以来,曦曦和若若总会隔三岔五地相约来此区域游戏。这天,曦曦和若若又相约来到了倾听角,玩起了声音摇摇乐的游戏。
曦曦:“今天,我先来摇,你来猜,好吗?”
若若:“好的。”
于是,曦曦一手拿着三角形的小音盒,把有音符的一面握在手心里,开始摇了起来。
曦曦:“听清楚了吗?”说完,曦曦将音盒放在自己一边红色的操作底板上。
若若:“嗯。”若若点了点头,开始在自己的小筐里找起了音盒,她一边摇动着音盒,一边仔细地听着每个音盒发出的不同声音。当她找到时,就把音盒放在了自己一边蓝色的操作底板上。
“你找的对不对,翻开来让我看看。”
于是,两个人把音盒翻了一个面,将音符宝宝露了出来,两个音盒的音符颜色一致。
若若:“我找对了。”若若开心地笑了,“现在,我来摇,你来猜。”
曦曦点头答应了。就这样,她们两人熟练地你摇我猜,你猜我摇地玩了好一会儿。后来就觉得没劲了,开始玩起了垒高的游戏……
声音摇摇乐的游戏材料投放了大约一个月,班级里的大部分幼儿都熟悉了声音摇摇乐的玩法。这几天,此区域一直无人问津,幼儿开始渐渐地对此活动失去了兴趣……
反思:
在个别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幼儿是怎样操作和使用这些材料的;幼儿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分析该幼儿达到哪种心智水平,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引导帮助或适合他“最近发展区”的材料。在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辨析性倾听的能力和兴趣随着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生了变化,她们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相约游戏到个个猜中再到后来的了无兴趣,为何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为何班级里的幼儿都失去了活动的兴趣呢?看来,听辨一种声音的细微差别不仅对曦曦和若若,更是对全班幼儿而言都已经没有任何挑战了。因此,他们就逐渐失去了活动的兴趣,改玩起了其他游戏。
调整:
游戏中,教师在仔细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利用情况及兴趣倾向的同时,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既可以增加游戏的层次性、趣味性,又可以使材料投放更适宜于幼儿能力的发展,让幼儿保持对活动的新鲜感,并能面对新的挑战迎难而上。于是,教师思考后,拓展了游戏的玩法:教师将第一层次的玩法设置为:音盒找朋友,既两个幼儿合作游戏,一个幼儿摇动其中的一个音盒,另一名幼儿在仔细地倾听后找到相同的音盒和它配成对。第二层次的玩法设置为:两个音盒排排队——两个幼儿合作游戏,一个幼儿连续摇动两种不同的音盒,按照顺序排列好。另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后找到相同的音盒并按照听到的顺序排列。第三层次的玩法设置为:三个音盒排排队——方法同第二层次,数量增加到3个。游戏的玩法层层递进。为了发挥环境的隐性暗示作用,教师还将不同层次的玩法拍成照片,制作成步骤图贴在台历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游戏的不同玩法。
教师举着贴有声音摇摇乐不同玩法的台历,对班级的幼儿说:“声音摇摇乐又有更好玩的玩法啦,你们想不想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本领大?”幼儿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地说:“好,那老师把这个游戏更好玩的玩法藏在了这个台历里,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本倾听冠军记录本。下次你们再去试试看,和同伴挑战一下,比一比,谁的耳朵本领大,谁是倾听小冠军。”
曦曦和若若又再次来到了倾听角,玩起了声音摇摇乐的游戏。若若仔细地倾听着音盒发出的声音,并寻找着相同的音盒。她俩你摇摇我猜猜,玩得高兴极了。没一会儿,她俩翻看着台历,尝试着玩第二种玩法。若若拿出第二个层次的底座,说:“这次我先摇,你来猜,下一次我再猜。要是你猜错了,还是我来摇,你来猜好吗?”在游戏规则达成了共识以后,两人依然玩得很顺利。在玩到第三层次时,若若摇了好几次,曦曦也没猜对。看着她始终没有找对,若若似乎有些不开心了。曦曦似有所悟地对若若说:“你再摇一遍吧。”若若从头到尾把三个声音又摇了一遍,若若这次主动说:“我可以再给你听一次中间那个。”这次,曦曦终于猜对了。她俩都高兴地笑了。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倾听角的声音摇摇乐区域又热闹了起来。班级里很多幼儿都不断地挑战着自己的听力。他们尝试着更高层次的玩法,还不断地向同伴挑战,比一比谁听得准,谁听对的次数多。
反思:
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描述情况,教师采用了道具导入法和设置悬念法,激发幼儿再次倾听的兴趣。
“设置悬念法”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为教育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幼儿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在声音摇摇乐的倾听角游戏的材料投放初期,教师巧妙地利用材料导入,设置悬念:“这儿有一样好玩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声音摇摇乐。这里有许多音盒宝宝,仔细听就会发现这些音盒宝宝发出的声音可是不同的哦!”这吸引了幼儿倾听的兴趣和热情。经过一阶段的观察,当教师发现游戏单一的玩法已不能满足班级幼儿的需要时,就及时调整游戏的玩法和材料,并巧妙地利用台历这一道具进行导入:“老师把这个游戏更好玩的玩法藏在了这个台历里,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本倾听冠军记录本。下次你们再去试试看,和同伴挑战一下,比一比,谁的耳朵本领大,谁是倾听小冠军。”教师创设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教学情境,以幼儿倾听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了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的悬念让幼儿带着任务有意识地听,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时的倾听兴趣,又激起了他们想听、想取得胜利的愿望。
(2)幼幼互动的倾听
在个别学习活动中,有很多区域游戏都需要幼儿之间的互动沟通才能够完成。因此,倾听同伴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效果的优良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由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加之缺乏一定的倾听习惯和技巧,有时候会造成彼此沟通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给予幼儿一些支持,促进其有效互动沟通。
①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在个别学习区域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及时提醒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尊重。比如:“听听其他人的好办法”“还可以有哪些新的玩法呢”“他的好方法是什么”等。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②明确倾听的要求:首先引导幼儿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否则,合作活动就很难有效地继续下去,倾听者也就不能全面地了解事实的真相。其次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要让幼儿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倾听同伴的发言也是参与,边听边想,也能够让自己变得聪明。最后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做出适当的选择,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教师可以多问问幼儿“他说的对吗?”“你同意吗?”“有和你一样的想法吗?”,通过评价同伴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③指导一定的倾听技巧。比如:集中注意的技巧。在听同伴谈话的时候,可以让幼儿猜猜同伴可能会说什么,这样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当教师发现幼儿有不愿意倾听的表现时,要及时提醒,不能任其发展。教师要引导幼儿自我控制,去战胜分散注意力的内外干扰,做到有意识地注意,有目的地倾听。又如:归纳整理的技巧,即对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理解对话的内容。在倾听同伴的话语时,要求幼儿对其所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这时,幼儿的倾听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思维。如,在个别交流活动中,当大家都在讨论“今天在什么地方玩,做成功了什么”。有的幼儿在讲述,小组中其他幼儿听了之后要想想,然后用“他说了……”“他觉得是……”等方式概括。这样,边听边思考边整理,不但有利于倾听,也为后面的沟通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倾听技巧,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共鸣,以提高倾听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