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倾听:学派观点与培养启示

孩子倾听:学派观点与培养启示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行为的形成由一系列部分行为组成。教师的表扬是对幼儿行为的强化。以观察学习为基础的示范教学,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或对象,减少尝试错误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认知学习理论的操作性较强。③注重幼儿学习中的不随意性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没有强化,学习也会进行,只不过其行为表现是“潜伏”的。

孩子倾听:学派观点与培养启示

1.行为主义对幼儿学习的看法及启示

(1)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桑代克,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以及社会学习理论者班杜拉都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与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造与修正儿童的行为。儿童行为的形成由一系列部分行为组成。在教学中不能一下子就让儿童学会,而是让他们一步步学习。

他们都强调学习在发展中的作用,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性:第一,强调行为,反对以那些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如意识、心理状态、欲求、意志等)为研究对象;第二,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任何正常儿童都能学会任何事物,只要具备或施加适当的环境条件;第三,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

(2)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①注意环境影响

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避免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教师是环境的设计者,是利用环境因素来形成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工程师”。教师应当根据对幼儿行为的进一步观察,向其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与当天活动有关的材料应当放在显著的位置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所以在培养幼儿倾听时,教师要关注环境影响,如在倾听活动时,要排除户外其他班级运动的嘈杂声响、提供声音清晰的课件等,为幼儿倾听提供良好环境。

②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把期望幼儿的行为或任务,分解成为一系列细小的行为步骤。例如当检测幼儿的倾听质量时,内容可以分解为语言互动、表情及动作互动等方面来观察;其中每一个方面还可以再分为更细小具体的内容,例如按要求简短回答、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动作服从等具体指标。当教学目标或任务被分解为具体的行为内容之后,就可以通过提供榜样、教师示范和练习等方式,按照“小步子递进”顺序原则,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帮助幼儿掌握,最后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③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能否保持下去与它的后果有关。例如,一个幼儿认真倾听,受到教师的表扬,那么这个幼儿就会再去寻找机会仔细倾听。教师的表扬是对幼儿行为的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与修正儿童行为的基础,表扬、批评、惩罚、奖励是强化的基本手段。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及时强化期望出现的行为,或教师认为好的行为,忽视或不去注意不期望出现的、不好的行为。要谨慎地运用批评等手段,因为运用不当,反而会强化不好的行为倾向。

④注意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认为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学习的。以观察学习为基础的示范教学,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或对象,减少尝试错误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示范教学中要选择幼儿感兴趣、容易为幼儿接受的模仿对象,要研究幼儿模仿的心理。教师的倾听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幼儿产生影响,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2.认知主义对幼儿学习的看法及启示

(1)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高度重视儿童的主体能动性。与行为主义学习观念相适应,教学应创造情境来引起学习者的反应,并为各个反应提供适当的强化。操练和练习是教学的主旨。如教师给儿童提出引起反应的问题,如果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教师就说“正确”,给以强化;如果儿童回答错误,教师就让学习者继续操练。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现代认知观把学习视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也因此由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育心理学中认知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出现。

认知学习理论的操作性较强。如学校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儿童学习结果,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对于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他的学习的八个阶段、课堂教学的八个阶段的构思和假设,对实际的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参考价值。再如,布鲁纳根据其有关发现学习及教学的观点。编写(或改编)了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科教材,直接指导美国教育改革。

(2)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①注重学习的整体性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行为。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幼儿的学习更是如此。幼儿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他们要学习的知识就不能只是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知识,还要包括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等方面。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这也与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即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我们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在幼儿阶段促进幼儿学习的整体性将会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发展。

因此,在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时,也要注重幼儿学习的整体性。当幼儿各方面知识丰富时,幼儿会更容易在倾听后进行思维建构,并产生继续倾听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②注重学习的中介性

学习不仅仅是S-R的简单联结,学习行为的产生还要考虑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这对幼儿学习有重要启示。

首先,要重视环境的布置,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从幼儿思维的特点分析,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触摸、摆弄物体来获取感性经验的。环境中的颜色、气味、声音,以及教具、玩具的摆放位置等都会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学习的中介因素。

其次,设置倾听目标要有适度性。既要适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即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注意幼儿自身的因素。每个幼儿都是具有不同特性的个体,他们的先天条件不同,家庭氛围不同,发展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内部需要和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性,采取他们可接受的学习方式,选取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内容,从而促进他们倾听能力的发展。

③注重幼儿学习中的不随意性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没有强化,学习也会进行,只不过其行为表现是“潜伏”的。受到强化,其结果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幼儿的学习正是如此。无论有没有强化,他们的学习都在进行,这也就是学习的不随意性。成人往往在没有看到学习的直接结果时,就忽略掉了幼儿的这种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成人会突然发现,孩子本来不会做这个动作的,怎么突然就会了。事实上,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每一步都在学习。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倾听活动中,都要注重这种学习的不随意性。

3.建构主义对幼儿学习的看法及启示(www.xing528.com)

(1)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影响了建构主义最初的发展。在幼儿发展问题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通过教学,在帮助幼儿消除这种差异,超越其最近发展区。

在心理发展原因上,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以学习者为根本,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而教师只能作为协助,帮助其建立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结构的自主创建。在这里,学习者重点在学习,而教师则重点在教授,只有通过教学设计,结合先进教育技术成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2)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①尽量避免教育的绝对主义

建构主义指出,由于真理的相对性,决定了教育者传授知识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要鼓励学习者对所学理论提出异议,只有在怀疑中得到充分证实的知识,才是每个人心中认为的真理。幼儿教育者更加不能泯灭幼儿的固有经验基础和认知体系,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命令式的口吻进行教育,而是应该把新知识作为幼儿原有知识体系的新的增长点和分支,从而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经验,这是与维果斯基思想是一致的。

②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进行教育时,教育者主要是指导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处理和转换,而不是简单被动的灌输,因此它更重视教育者对学习者学习情境的构建,以及对解决问题工具的提供,重在通过引导学习者在假定环境中对预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习者自主对新知识和新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逐步变成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分支。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幼儿提供能够解决问题的工具,如在活动前预想幼儿在解决任务时可能需要的工具,并为幼儿提供这些工具。

③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简单分割,教育者不应对学习内容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而应该是两者相互结合,特别是要和学习者成长的经历和环境相适应。幼儿对现实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总爱探索现实中各个问题。因此,在教授幼儿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担负起提供问题情境、构建问题模型的主要任务,要真正贴近幼儿成长及生活学习环境的实际,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创造出自然合理的情境,使幼儿真正融入情境,主动倾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④尽量设置完整全面的教学程序

建构主义者认为,不能将教学实践片面分割成不同的子任务,而应该呈现整体性的优势,只有学习者将知识放置于整体任务中,才能对子任务的背景和具体要求做出明确而具有针对性的判断,从而获得所需的工具和技能。教师在为幼儿布置任务时,要尽量设置完整而全面的教学程序,让幼儿对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如当教师要对一个故事进行提问时,在故事播放前进行提问则有利于幼儿了解要倾听的内容,从而更有目的地进行倾听。

4.其他研究对幼儿学习的看法

(1)蒙台梭利教育的主要观点和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彻底抛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处处体现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在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中,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是其核心。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设计的、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并由此出发创造和实践区域教育活动方式。要想让幼儿进行有效的活动,在提供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必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给幼儿充足、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注重以优良、合作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幼儿,让其在环境中能够得到轻松、自由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其次,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应给予及时的观察、指导和支持。但是此时此地的指导应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幼儿放任自流,也不能在活动中剥夺其寻求、探索的权利,应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去活动。另外,在教育活动中,除了师幼之间的交流和反馈之外,同伴之间的交往,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伴交往,即同龄幼儿之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交往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学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对待敌意和专横、竞争和合作等。同伴交往还是幼儿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使幼儿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因此,我们在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重要意义后,不仅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积极互动的同伴交往。

(2)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主要观点和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主要观点是,在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教师或者幼儿照顾者要以幼儿的社会、情感、身体和认知发展为立足点进行决策。决定教师或照料者决策行为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项:幼儿发展、幼儿在统一评估中没有被发现的独特特性、以社区、家庭历史和家庭结构为基础的幼儿的文化背景。

1987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发布了一项关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指导文件,要求低于8岁的幼儿都需要接受发展适宜性教育。“发展适宜性”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适合幼儿的年龄,其二是适合幼儿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这些幼儿接受的教育必须是符合他们的年龄和个人的特点。同时发布的还有一本适宜性教育指导手册,为教师和相关的教育人员提供专业的帮助。

首先,教师要关注个体特点。虽然每一条指导原则都是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但是适宜性教育最根本的原则是所有的措施等都要遵循幼儿发展的特点,这一思想传承于个性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把适应性教育直接定为发展适宜性,即指个体特点和年龄的双重适宜性。实践证明,幼儿在这种尊重天性和多元化的环境下受益匪浅。用统一的测试分数来定性一个幼儿的状况其实是非常不人性化的,而在适应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教师运用整合的、系统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并通过纵向追踪的方法为幼儿建立个人档案,使得幼儿获得最适合他的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次,学习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操作性的学习资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具备丰富刺激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成效大大提高。在幼儿阶段对幼儿的教育尤其需要实际的、情境性的材料和经历。当然,这样的学习素材的准备是建立在了解了幼儿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的发展状况之上的。

在理解了以上适应性教育核心内容之后,在具体实践中,教育者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自己的工作:

物理环境 教学素材 家庭教育

教学策略 课程设置 教师培训

课题控制 教学评价     

有了核心内容和实施框架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接受了从幼儿个体的特点、年龄的特性出发,为幼儿量身定制适合幼儿自身教育方案的教育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