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心理饱和现象
心理饱和现象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难以再继续承担的程度。心理饱和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长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造成心理上产生厌烦、不愿意继续做下去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如果持续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精神不振、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高中学生的心理饱和现象,往往出现在大型考试的前期,尤其集中出现于高考前40天左右这一关键的时刻。因此,学生本人,以及学校、年级、班主任和家长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心理饱和现象产生的原因
(1)大脑生理机能的原因。
①大脑的兴奋具有饱和期。
人的大脑一般都有一个兴奋的过程,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就比较高,学习、工作注意力也就集中,但大脑的兴奋是有饱和期限的,大脑的兴奋一旦进入饱和期,人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兴奋度就会下降。可见,学生的心理饱和现象不是指知识学足了、不想学了,而是学习的兴奋度饱和了,学不进去了。
②大脑具有保护性机制。
大脑与其他器官一样,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有效地运转,如果外界不断强制性地给予学习任务,大脑自身的保护机制便会采取措施,抑制外部任务的进入,对强行进入的知识,大脑对它们的记忆、思考也只是“水过地皮湿”。
(2)考前学生出现心理饱和的心理原因。
①担心考不上向往的理想大学或专业。
首先,考前成绩波动的压力。
对于大多数成绩优良的学生来说,越是临近高考模拟,成绩的波动越大。因为考前模拟基本上是瞄准学生的薄弱点出题,包括知识重点、难点、常考点的新理解、新材料、新信息、新题型,学生解答起来感觉难度大、失分多,担心高考会遇到这种境况,尤其是模拟考试成绩下滑后,老师和家长的一些不妥批评和担忧,使学生更加心急,助推了学生的负面情绪。
其次,高考竞争的压力。
考前复习和模拟中,平时成绩优良的学生看到别人进步明显,而自己却成绩下降,感觉压力增大、自信心动摇,继而在学习上出现消极的不良情绪。
②家长朋友过度关心带来的压力。
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高考承受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就源于家长。家长过高的期待、过多的关注都会给学生增加无形的心理负担。
首先,由于平时成绩比较好,家长和亲朋好友的期望值比较高,这虽然有促进学生积极努力的作用,一旦遭遇成绩下滑,有的就会产生希望渺茫的感觉,而影响心气和士气;对那些只知道硬学的学生,还会加大其心理饱和的负面作用。
其次,考前家长亲朋的频繁关心。离高考的时间越近,家长亲朋好友对学生关注、关心、照顾就越频繁,此时若正赶上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下滑,就会加重了学生有负家长、亲友期望的心理压力。
③模拟新题带来的压力。
首先,为增加考前复习的把握性,老师必然在冲刺阶段进行常考点和重点主干知识拓展、延伸的训练,使一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把握上出现新的压力。
其次,为应对高考全面考察知识、能力的要求,老师组编的习题、选择的模拟卷、套卷,多数是学生没见过的新题,包括知识补充拓展题,新材料、新信息题和高考试卷有可能出现的新题型等,这一系列新题都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新考验,学生对自己解题能力的担心与压力必然会加重。
④身体疲劳学习效率低的压力。
首先,考前复习的容量大、能力要求高,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补充的知识多,一时掌握不下来的知识多,做不完的套题和卷子多,这些必然增大学生身体的消耗和心理的压力。
其次,学习时间明显不够用。考前正常复习内容不仅量大、难度强,而且完成的时间短、标准高,其学习的紧张度、超高强度都是平日的三倍以上;同时学生还要挤时间加班加点消化、掌握。因此,脑力、精力、体力的过度消耗,学生必然会不舒服、乏困和烦躁。
2.心理饱和的作用
(1)心理饱和的积极作用。
首先,具有学生自我保护的预警作用。高考前学生出现心理饱和现象,实际上是向学生发出需要改变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关爱身体健康的警示信号。
其次,有利于学生理想大学目标的实现。预警后,学生若能及时意识到心理饱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立即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降低负面影响,这些都有利于高考冲刺关键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保持与提高。
(2)心理饱和的消极负面作用。
心理饱和会明显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情商,轻者引起学习效率的下降和生活品质的降低,重者可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①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首先,出现学习效率、效果比平时低的情况。
心理饱和现象存在期间,学生的学习信心、干劲往往比平时要高,但韧性、耐力、精力跟不上,经常出现该记住的知识记不住,该会的题做不对,模拟成绩下降等情况。因此,学习效率、效果比平时要差。
其次,愉悦感和兴趣度比平时低。
心理饱和现象存在期间,学生身体疲劳、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价值感明显下降,具体表现在学习的成绩感、愉悦感明显比平时低,待人接物的心思、情感比平时冷淡,参加锻炼、集体活动往往兴趣不浓等。
②学生陷入纠结担心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只将注意力放在对负面影响后果的担心、害怕上,而不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是消极作用继续存在,甚至是加大。有些学生和家长把高考成绩的不理想,简单归结为没考好,其实这与没有充分认识和解决考前心理饱和现象的消极作用有直接关系。
二、如何克服心理饱和现象的负面作用
高考前学生出现心理饱和现象,不论是学校、年级、班主任,还是家长、亲朋好友都应该用科学、人文的方式方法给予及时、正确的疏导和关怀,严禁用责怪、批评、压制、惩罚等方法来对待。当然,视而不见、顺其自然的消极做法更是错误的。
本篇主要谈的是高考前,学生一旦遇上心理饱和状态,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沉着应对,将其消极负面作用大化小,小化了,从而有效保持并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确保高考最后冲刺的成功。
1.要采取积极的心理措施
(1)淡化各种负面压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对某件事过分关注,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尤其是自己不希望的事、不想听的话,哪怕是有点影子,就会被捕捉到并放大,导致负面情绪的加重和心理的烦躁。因此,学生高考前务必做到不去关注消极、负面的压力。
①不在消极负面的事情上费心思。
引起心理饱和的原因,有些是源于对模拟成绩波动的担心、害怕,自己就会在大脑中制造出相关的想象,并多次进行过预演,内心也就留下了消极的阴影。因此,要坚持不去想,更不预设担心、害怕的负面结果。
②对有负面压力的事不看不听。
人的心理脆弱主要源于消极的担心、害怕。人在心理脆弱时最关注的是出现自己担心、害怕的事,因此,对自己有负面压力的事,坚持不看不听,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2)不要惧怕负面的心理压力。
①很多的负面压力是自扰。
有的学生高考前成绩下滑,于是担心、害怕高考考不好而出现烦躁,这是典型的不自信和庸人自扰。事实上,担心、害怕就不发生了吗?发生了对考大学又有多大的威胁?反倒是自扰引发的烦躁对高考构成的威胁会更大。
②负面压力真的形成也会很快过去的。
自己担心、害怕的负面作用真的发生了,只要积极想办法应对,三、五天也许就过去了。一味在担心、害怕、烦躁上费心思,反而会延长心理饱和的持续,加大心理饱和的消极作用;坦然面对比担心、害怕形成的负面影响小。当然,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是最好不过的。
③利用心理饱和的积极方面去转化其负面作用。
心理饱和具有积极的预警作用,即向学生发出改变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关爱身体健康的警示信号,促使学生在高考前加强自我保护。
学生在接到预警后,若能在警觉心理饱和负面影响的同时,立即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降低负面影响,这些都有利于高考冲刺关键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保持与提高。
(3)注重可控制因素,忽略不可控因素。(www.xing528.com)
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中唯一可控的因素是努力,其余的都是不可控的因素。
学生只要把心理饱和现象的原因归结为自我内部的可控因素,相信成功是自我努力的结果,就会从可控因素上寻找消除负面影响的办法,并鼓励自己继续努力,直至成功。
①注重可控因素的自我调整。
首先,学习方面。注重听课过程中注意力的调整,注重做题过程中习题选择、应试技巧的调整,注重复习过程中知识巩固、积累、拓展、方法的调整。
其次,人际关系方面。注重与家长、班主任、好朋友沟通交流的调整,注重融入集体、调整与同学交往方式方法。
②忽略不可控因素。
引发心理饱和现象负面作用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过多考虑就会产生无望和无助感,如果一味地盯住不可控因素,无望和无助感就会越发强烈,自信心就会越来越低。忽视不可控因素,主要有两个方法:
首先,注重新题的整理和总结反思。
新题、难题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模拟卷和补充的篇子只有以新题为主,才能和高考有效衔接。学生是被考者,根本就控制不了试题的难度和新题的数量,只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更何况大多数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都很难顺利答对。因答不对新题、难题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自信的表现,是考前复习的大忌。
其次,要虚心学习别人模拟成绩进步的经验。
不和模拟进步的同学做无谓的比拼,也不要和别的同学比考前复习状态,因为这些是不可控的因素。正确的做法是在向这些同学学习的同时,要多花点时间、心思进行自我总结,特别是错题的消化、整理绝不能放过,很多知识的技巧方法都是从错题整理中得到的。备考复习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失败中得到的要比从成功中得到的多,要立足于把失败了的东西作为座右铭。
2.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克服心理饱和的最有效方法
(1)课余时间要多想那些让自己开心的事。
出现心理饱和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做题导致大脑活动过于单一。因此,要在课余时间适当地休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简单活动,想一些自己高兴的事,以便把愉悦的心情带到复习和做题之中。
(2)每节课间、每天、每周要有放松的时间。学生要有计划留出放松的时间,并利用自己留出的放松时间,去想、去做令自己开心高兴的事,心情自然就会愉悦。
(3)感觉紧张有压力要及时缓解。
即使是课上,听不进去了、干腻了,宁肯停下学习也要及时放松、疏解,如活动活动身子,往远处眺望,在课桌上趴一会儿等,都可以达到紧张情绪的释放,以及缓解心理饱和效应带来的情绪压力,为下一步的学习积蓄力量,况且,这些放松活动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4)要善于直接宣泄释放情绪势能。
人心里若是有担心、害怕的事,干什么都无精打采,甚至会头昏脑胀,心烦意乱,这是一种情绪饥饿,必须及时加以宣泄释放。
宣泄是情感发泄的最简单方法,也是释放心理饱和负面压力的有效方法。
①室外发泄。例如,到空旷处大声呼喊,到操场快速跑步等。
②向家人或要好同学倾诉。例如,及时与家人、要好同学倾诉,与同学到室外散步中倾诉,这些都可以减轻、缓解、释放心理郁闷和压力。
③较严重的烦恼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例如,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找心理教师寻求帮助,到医院看心理医师等,通过这些专业人士的帮助及时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高考前夕,专题复习、重点复习、综合复习进入尾声,亟待消化吸收;考前模拟一场接一场,考后总结反思、错题整理不能延期;老师组编的补充篇子质量很高,不能积压;各科复习参考书和成套的试卷不能长时间放在桌斗。此时,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比任何时候都凸显得弥足珍贵,学生即使不出现心理饱和状态也都很难应对。因此,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控住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制订切合实际的复习策略和方法。
(1)利用最佳时间和方法提高黄金期时段的复习效率。
高考前,不论老师讲的热点、重点、常考点、补充的疑点知识,还是试卷、习题、新题型的讲评,都非常重要,再忙、心理再饱和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及时复习消化,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①坚持在1小时之内复习听课内容。
听课结束的1个小时以内是遗忘的高峰,听课后1小时之内的复习,就是抓住了基础知识记忆、巩固和克服遗忘的黄金期。
②坚持在24小时之内进行二次巩固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8小时之内记忆效果最佳,24小时之内容易记牢。因此,要坚持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进行巩固复习。
③坚持过度学习。
艾宾浩斯的过度学习理论实际上指的就是适度紧张学习。过度学习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熟练,而是要在掌握以后继续进行反复超量练习,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因此,考前复习对重点知识、重点习题等重点问题要坚持做到适度紧张学习,但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过度学习的注意力要保持到当初掌握知识时的程度。
有的学生对过度学习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没有达到与当初掌握知识时的水平,试想,用比当初知识掌握时低的注意力,来继续进行反复超量练习,怎么能够达到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呢?
其次,要控制好过度学习的程度。
根据过度学习效应原理,过度学习以过度150%以内的效果最佳,学习心理效应最大。超过150%的限度,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力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例如,念10遍达到熟练程度,再念5遍,其记忆效果最好,但若再重复多遍,其效率就会递减。
最后,要防止心理饱和状态下的强学。
心理饱和状态下,学习效率肯定低。如果为一时上进心的满足,在没有正确方式、方法之下,逼着自己强行加大学习投入,那学习时间越长,越学习不进去,容易引发学习烦躁和信心下降的状况,甚至会发生学习效率递减的情况。因此,考前复习对重点知识、重点习题等重点问题要坚持做到适度紧张学习即过度学习。为防止出现“报酬递减”,在复习的知识达到不再出现错误的水平时应该停止。
(2)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
模拟考试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很大劲、耗费了不少时间仍思路不明,此时要主动绕过。待做完能得分的题之后,再来解答绕过的难题,或许思路就会打开了,即使拿不了满分,能多得1分也好。其实考后整理错题,虽不像考场实战杀回马枪那么惊险,但也要像杀回马枪那样去做。
(3)自习课要经常变换学习内容和训练形式。
为避免大脑长期单一的大量活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生要不断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并注意劳逸结合。
①多做中档题,适当减少高档题。
中档题占高考试卷的50%,中档题有把握了,占试卷30%的低档题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抓住中档题不仅突出了考前复习的重点和高考得分的重头戏,而且可以提高备考训练的自信心、复习效率。可见,抓好中档题是减轻考前心理压力对学习负面影响的主要方法。
②用思维导图构建考点之间的知识体系。
有了完整、系统的考点体系,各考点的出口和入口才能更清晰、更丰富和多样,不仅为大脑稳定高效地调运知识,组织高质量的答案创造了条件,也可以有效避免因单一做题引发的负面作用。
(4)利用好交替转换学习规律。
心理学的交替转换学习效应规律,在心理饱和状态下的学习可以借鉴。
①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复习。可以用阅读、背诵、问答、整理笔记、比较、练习等多种方法,让信息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层,使同一内容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记忆。
②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要交替。
做题、看课本交替进行,做题和总结反思交替进行,不同学科轮流看书以及与做题交替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