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学习的解释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复习、练习、巩固掌握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把学习分成五个步骤:学、问、思、辨、行。
现代对“学习”的解释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那么学生要想学有所成,该如何去做?对此,古今的中华名人有很多阐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苦学酬身世,佳名播帝畿。——杨申《四登科诗》
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苦学的日子,也是最好的日子。——杨澜《凭海临风》
纵观上述名人对学习之道的阐述,高中学生当“以今天的刻苦换取明天的幸福”,鞭策自己去刻苦学习。
一、学习为什么必须要刻苦
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过程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学习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习就是吃苦的差事,这是由学习的客观因素决定的,是学习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学生愿意不愿意的事。当然,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行为规范,学生主观上能否遵循并利用,也直接影响到吃苦的程度、对吃苦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成效。
1.吃苦是由学习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学习对条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假使能事事时时都能满足较高的学习条件,学习也得吃苦。例如,现在的学校、家庭都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比较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但客观地说,学习仍有许多需要吃苦的方面、环节,何况社会对学习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因此,高中学生必须做好吃苦的精神准备,并将刻苦付之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1)学习要有固定的场所。
很多时候学生想学习,未必就有固定的场所,即使有场所也未必就适合学习,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在简陋的场所进行学习。例如,在宿舍要做题,就得趴在床上写算。
(2)学习要有足够好的秩序。
为什么学生上课不许随便说话、出入教室?自习课要保持安静?就是因为学习要有秩序的保证。
(3)学习要有足够的温度保证。
学校为什么要放寒暑假?原因之一是温度不适合学习。寒暑假前的上下学,学生就必须顶严寒冒酷暑,还不能迟到。这些也是学习必须吃苦的客观原因。
仅从上述学习的三个基本条件看,吃苦是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论是努力学的,还是不努力学的,都得吃苦。当然,努力学习的学生吃的苦会更多。
2.吃苦由学习的特点决定的
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也做不到过目不忘、一点就通。真正能做到的只有通过刻苦换来每一个新知识点的掌握和旧知识点的巩固。
(1)刻苦学习是由知识的特点决定的。
①知识是高度抽象、高度压缩的象征性符号。
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把握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那些内涵丰富、能推演出很多个别现象的知识就更难学。可见,学习本身是既枯燥又艰苦的脑力劳动。
②知识是彼此相关的。
一个知识点只有跟其他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构成块、形成网才有实际的综合运用价值。学习过程中要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一个艰难的脑力和体力付出的过程。
③学习知识是“知+识”两个过程的统一。
“知”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识”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虽然“知”的过程也艰苦,也重要,但“识”的过程比“知”更艰苦、更重要。因为“识”才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说的就是知识学以致用的结果。
(2)学习的每一条途径都充满着艰辛。
古代人把学习的途径归结为学、问、思、辨、行。现代人把学生学习的途径归结为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无论哪一条学习的途径,都充满着艰辛,都写着“吃苦”二字。
①哪种途径的学习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学习的途径不论哪一条都不是一朝一夕、舒舒服服的,都要长时间地消耗脑力和体力,能坚持走下来的一定是吃了不少的苦。
②哪一条途径获得知识都是艰难的。
要获得知识就得用刻苦来换取。因为获得知识需要高度专注、手脑齐动、不知疲倦和过度学习,获得的知识质量越高、数量越多,历经的艰苦与付出就越多。
③哪一条路径的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都不能迟到,无论多么烦躁都要去听课,必交的作业再多也都得按时完成。可见,每一条途径的困难和问题,学生都要动脑筋、闯难关、排挫折,所以学习的途径就是吃苦的路。
(3)学习是非重复性的。
学习是认知边界不断拓宽的过程,需要主动思考和吸取;学习不能一次把知识全部吞下,需要循序渐进;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在随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和不断努力上进。这些也都是学习之苦的根源。
3.高中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吃的苦会更多
(1)高中知识抽象性强。
从高中知识看,以抽象的理性知识为主,学起来枯燥、难度高、脑力消耗大,不刻苦是绝对学不好的。
(2)高中知识的体系性强。
要把每一节、每一章、每一本书的知识点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要动脑思考,进行归纳、综合、创新。不要说老师课上不给归纳整理的时间,就是给时间,其艰巨性也可想而知,不刻苦根本就归纳不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3)高中学科多、知识点多、作业多。
①学考有一科不合格就拿不到毕业证。
高中省级学业水平考试前要学14科,这14科有一科学考不合格就拿不到高中毕业证,而且省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要作为高考的依据之一,所以学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只有苦学才能拿到毕业证并为高考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②每天平均的作业量超过三个小时。
高中每天各科的必交作业平均需要三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再加上复习作业、预习作业、课前检查作业,成绩好的都得加班加点。要完成这种快节奏的学习,离开刻苦是办不到的。
③高中需要记忆、理解、掌握的知识数量大。
高中的课本加起来近70本,不仅知识的总量大,而且难懂的比例也大。学生若是学习时间抓得不紧、刻苦程度不够,正常跟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要学懂、弄通。
(4)高考的能力要求高。
①高考答题必须要做到准确、快速地调运知识。
读题、审题和构建解答思路、答案框架,都是以大脑能快速、准确调运出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因此,平时要通过及时复习、过度复习来保证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确保答题时大脑调运的知识快速、准确,而及时复习、过度复习都离不开刻苦。
②平时要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主要考察的是知识运用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调运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核心是答题技巧和方法。因此,做题要注意归纳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解答每种题型的规律,并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答题模式,这个过程更是一个艰苦、艰巨的付出过程。这方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做不到位,原因在于学习还不刻苦。
③中高档题需要去死磕。
高考要想得高分,必须主动死磕涉及的重点知识、常考知识及其中高档题,要做到死磕没有加倍的刻苦是不行的。
4.学习之苦与学生的主观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1)主观上进取心强的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之苦。
①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的学生,刻苦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刻苦学习的学生面对苦行僧的孤独寂寞,不仅不会抱怨、诉苦,反而会加倍地努力学习。总之,学习虽苦,但这些同学没有苦的意识。
②遵循学习规律、有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会因学习效果好而不断享受到刻苦带来的学习进步与快乐。
③对学习之苦有正确认识的学生,会在默默的承受之中不断取得学习的进步。
(2)消极对待学习之苦的学生更容易被学习之苦困扰。
首先,学习动机、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的学生,因学习的刻苦程度满足不了高中学习的要求,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基本处于中等及以下层次。
其次,不积极改进学习方法、不认真总结反思的学生,因投入与产出达不到心理预期,产生的挫败感和痛苦会更多。
刻苦学习虽是认真学习的表现,但这不代表会学习,只有会深度思考地学习,会总结得失地学习,会技巧方法地学习,才是高品质的刻苦学习。
最后,心理上被迫由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的学生,会因投入增大而感到学习处于苦累之中。
(3)有严重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内心会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事。
①懒惰的学生会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懒惰包括肢体、器官的懒惰和心理的懒惰,懒惰的主要表现有:不按时起床,经常迟到、完不成作业,不爱动笔记录写算,不爱动脑深度思考问题等。我们都知道学到知识、习得能力,是没有任何人、任何方法可以代劳的,只有刻苦。懒惰是勤奋刻苦的天敌,是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鲁迅说:“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懒散的人只会留下一片悔恨。”
②痴情于学习之外的快感的学生必然耽误学习。
这方面主要表现有:痴迷于游戏或言情武打小说不能自控的;男女生长期超常交往等;这些学生追求学习之外的一时欢愉、快感,刺激,而不能将心思、兴趣集中用于学习,日后要想追赶其他同学,必然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只能靠加倍的苦学去弥补。
③只有刻苦才能弥补娇惯等不良行为习惯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这里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指家庭娇惯、自我娇惯、任性、自理能力低等。有这些不良习惯的学生,一方面生活中比自理能力强的同学吃苦要多;另一方面任性造成与部分同学的关系紧张,自然增加了不少学习上的困难。
④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还要吃批评的苦、不守纪律的苦、任性的苦等。
5.苦学是走向成功最好的路
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1)刻苦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人生历练。
①刻苦学习是一种学习精神,是一种学习品质,是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学习责任心,是一种学习能力,是一种学习方法。可见,刻苦不仅对学习具有综合性的助推作用,是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础和支撑,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不可或缺的历练。
②学习刻苦努力得到的是技能上的进步,思维上的开阔,心智上的成熟。这些对人生的意义重大,一生都将受益。总之,刻苦是学生学习和人生的法宝。(www.xing528.com)
(2)刻苦学习是学生才华的磨刀石。
①刻苦可以使学生的才华保持“锋利”。
学生的才华是刀刃,刻苦学习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长久不用也会生锈,用多了也会钝刀。刻苦就是保证学生才华长期锋利的磨刀石。
②刻苦可以使学生保持“清醒”。
刻苦这块磨刀石可以磨得学生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地去学习。
(3)刻苦才能给学习带来快乐。
学习的苦与乐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①刻苦探索的过程,会让学生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快乐和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②成功的喜悦能够拉长学生对刻苦承受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学习的进步。
二、刻苦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理解刻苦学习的含义和作用
一提到刻苦学习,有人就认为是吃苦受累,就是要挤占吃饭、锻炼、就寝、午休的时间等。其实这些只是刻苦学习的表象,刻苦学习还有学习精神、学习品质、学习方法等意义和作用。
(1)应该尊重挤时间学习的行为方式。
时间是学习的保证,也是最为宝贵的学习资源,谁占有得多,谁在学习上就赢得了先机,但时间对谁都不偏不倚,只有通过吃苦才能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挤时间学习的行为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尊重挤时间学习的同学,并向他们学习。
(2)刻苦学习不等于成绩优良。
现实中的确存在勤奋刻苦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挤时间刻苦学习的行为方式。因为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对学习结果发挥着作用,刻苦只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刻苦学习虽然不能直接等于成绩优良,但设想不刻苦学习,这些同学的成绩肯定达不到现在的水平。
(3)刻苦学习中的不科学做法应该纠正。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刻苦学习也是如此。
首先,过度挤占休息时间用于刻苦学习,引发课上精神萎靡、发困、听课效果差。
其次,一味在知识的记背上苦学,而不注意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其他更有效方法的使用,造成的答题困难,考试成绩低。
最后,对知识只是夜以继日、汗流浃背地搬运积累、照相保存,而不用自己的心智对积累的知识进行规划设计、构建、创造,这样的刻苦学习只是行为方式的刻苦,不会对成绩产生实际的进步作用。
上述这些刻苦学习中的不科学做法,应该及时加以纠正和克服,但也不能因为一些学生的某些不当做法和成绩的不理想,就全盘否定刻苦学习的行为方式。
2.刻苦学习要在思考上下功夫
学习的本质是思考,思考就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的能力。思考存在于一切学习途径之中,并贯穿于学习过程的自始至终。刻苦学习的各种行为方式都只是思考的形式,不能直接等同于思考。
(1)思考的主要内容。
①学习的思维方式、方法、效率和策略的选择。
②理解知识和总结知识间的联系、知识体系、阶段性的收获和教训。
③解答习题、试题。
(2)思考的主要方法。
①对知识进行归纳的方法。
及时归纳包括新知识的消化归纳、旧知识的巩固归纳、知识体系的归纳。归纳可以使知识条理化、体系化,进而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归纳是全面掌握知识的方法,是思考的主要方法,也是刻苦学习的主要方法。
②对知识进行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包括新知识的当天复习、新旧知识的循环复习、过渡复习。及时复习可以保证对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思考的主要方法,是快速准确答题的前提,也是刻苦学习的主要方法。
③对知识进行做题训练的方法。
做题训练的方法包括课本习题、资料习题、篇子补充题、套题和各种考试考前训练题,考前训练是学习的主要方法,是刻苦学习的主战场。
做题训练不能只看题、想题,而不在手脑笔齐动的写算上刻苦或总是机械地做题。这样的刻苦做题,充其量是伤筋动不了骨;做题训练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机械做题。一个知识点就可以衍生出几十道题,题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要挑选有代表性的、对自己有提高性的题下功夫。
(3)思考要在反思上下功夫。
反思包括听课、做题、考试的收获总结和错误、教训的吸取与改正。
为什么有的学生刻苦学习而成绩提高慢?原因之一是他们不注意及时进行收获的总结和教训的反思,如同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①总结收获的意义。
总结收获包括学习的体会感悟、知识方法的积累、成绩的进步等。
首先,收获是刻苦学习的成果。
及时总结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学习的努力方向,坚定刻苦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收获是对刻苦学习的回报与奖赏。
及时总结有益于用愉悦、积极的情感去推动刻苦学习的深入。
最后,收获来源于自己的实践。
经过做题实践之后的收获,不仅记忆深刻、便于调运,而且易于和别的知识在碰撞中产生灵感,进而助推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②反思的方法。
首先,答对的题要反思。
答对的题要反思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这样才能巩固、提高、扩大已有的学习收获。
其次,做错的题要反思原因。
错题的反思是为查找具体教训。一道错题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要尽可能都找到,不要怕费时,更不要怕对自己开刀动手术,这样的做法才是解决错题的灵丹妙药。
最后,错题要经常翻看。
不论是总结的收获,还是反思的教训都要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翻看,特别是吸取教训的措施,便于日后改正教训的检查监督。
3.刻苦要遵循学习规律
(1)符合实际的目标经过刻苦才能有大的收获。
学习目标稳定、具体、清晰,并且目标的高度、任务的轻重与自己的能力相接近,经过刻苦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①学习目标制订得过高或过低,刻苦产生的积极意义都不大。
首先,学习目标制订得明显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再刻苦努力目标也很难实现,这不仅使吃苦产生不了应有的学习效果,还会产生情绪上的焦虑。
其次,制订的目标低于自己现有的学习能力,这样的目标不论对提升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还是对刻苦学习都缺少积极的意义,时间长了会松懈斗志,产生厌倦感。
最后,最好的目标是难度比自身的能力高一些,并经过刻苦努力可以基本实现,使制订目标的积极作用得以比较充分的发挥。
②要将学习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
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承受力,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样经过刻苦努力就容易实现。小目标的实现对刻苦努力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也易于学习成就感、愉悦感的形成。
(2)要强化在内隐学习上的刻苦。
学习可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指常规的学习方式和途径,需要艰苦的思考和长时间精力和体力的付出,因此,学生在外显性学习过程中吃苦的感觉比较多。内隐性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识自动加工过程,相对来讲,吃苦的感觉不明显。
①重视理化生实验课的内隐性学习。
包括课上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余的自己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投入,更要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掌握。
②注重运用视频等影像手段进行间接的内隐性学习活动。
③通过社会调查、旅游、参观科技展览、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行直接的内隐性学习。
总之,要尽可能地抓住各种亲身参与的学习机会,使学习任务有可能在轻松和主动中完成。
(3)刻苦学习要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本质要求,也是学习的内在规律。
①学习要在追求知识运用上刻苦。
掌握知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作用,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只是掌握知识,而是将知识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并运用于实践。因此,刻苦学习不应止步于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在掌握的基础上,去追求提高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习要在追求思想境界的提升上刻苦。
刻苦学习能够提高知识水平,不应止步于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是应与知识一起共同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共同培育自己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要在劳逸结合之中刻苦学习。
有的学生在疲劳的时候依然要坚持强学,这种刻苦学习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不仅了违背学习的规律,也违背了心理学的规律,必须要加以改正。
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疲劳、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的现象。此时要立即休息、放松,以便为下一步的学习积蓄精力和体力。这就是平常说的学习要张弛有度。
②长时间的强学容易引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轻微的疲劳学习影响一时的学习效果,严重的强学会耽误学习,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