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经济发展与人口压力的挑战

四川经济发展与人口压力的挑战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因为,蜀道艰难,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故而在全国经济的全面增长过程和社会发展中往往慢若干节拍;与此同时,四川长期以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这片狭小的生存空间容纳着全国十分之一的居民,稍有天灾人祸,脆弱的经济便会濒临崩溃,酿成社会的震荡与紊乱。

四川经济发展与人口压力的挑战

邓小平生前曾多次说过:我不要别人为我写传,不要过分地宣传个人。他平时很少对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讲述他的家世。邓小平谢世后,随着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放,人们才对邓小平的家乡与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基层结构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儒家思想伦理规范的封建宗法专制社会结构,宗法血缘关系是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天然纽带。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孙繁衍,代代相传。为了不使先世显绩被遗忘,许多宗族都赓续不断地修撰家谱。文坛奇人梁启超曾自豪地宣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然而,邓小平的家谱却鲜为人知,人们更是无缘得见。

没想到邓小平的远房弟媳陈玉德老人竟翻出来一本发黄的家谱。

这是一本破旧的、普普通通的、四川农民家庭中常见的家谱!然而,它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那发黄的家谱记载:

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所书之谱,则各执一本,各书其分派,各叙其来历,世世加添……

这本家谱披露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即邓氏先祖是从江西迁到四川的。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明一世祖邓鹤轩,祖籍江西吉安府卢陡县人,娶曾氏,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卒葬邓家湾。除二、四世祖,三、五、六、七世祖均为举人或进士。八世祖邓士廉曾任明朝的历官、尚书。九世祖为廪生。这九个世祖中的六、七、八世祖兄弟,都是士大夫,分别出任明朝的户部郎中、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府教授等职。

降及清朝,一至九世祖,只一世祖邓绳其公的第三代10个孙子中有6兄弟分别为清朝的副榜举人、翰林、大理寺正卿、增生、文生。自此以后,则立邓氏字辈为“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使这一家族的命名一应准此。

邓氏家谱又记载:“清纪,七世祖邓心泰字容安,长子克远、次子克丰;八世祖邓克丰字裕元,八十生辰寿文……堂侄绍昌顿首恭祝。”该谱文还说:“克丰字裕元,妣李氏所生六子,长绍琯、次绍圣……民国九年与其侄邓先圣留法,至十五年旋入俄……”由此考证,邓心泰是邓小平的曾祖父,邓克远为邓绍昌之父、邓先圣之祖父。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祖母戴氏生独子绍昌。1927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淡氏为祖母所立的墓碑上的铭文即可为佐证。其文曰:“故显妣邓母戴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此外,墓上还刻有一副对联,横额是“人杰地灵”,上联是“阴地不如心地”,下联是“后人须学好人”。

邓小平的祖父、祖母都是俭朴善良的农民。他们以种田、织布、推粉为业。当时,中国农民最大的愿望大都是买一块自己的土地,为后人留下一所安身的房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早起晚睡,对买田置产这个切切实实的目标孜孜以求。通过勤劳节俭,邓小平的祖父积攒下了一些钱粮,在前辈茅舍地基上建造起一幢16间的传统风格的U字型木结构瓦舍。在生产力水平不甚发达的清末,在国事惆怅的岁月里,能够如此大兴土木,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邓氏家业之兴旺发达,于此可见一斑。如今,这些房舍虽然年久失修,但昔日的隆盛景象却不难想象。

到了邓小平父亲的时期,仍然开设一个小丝绸厂和制粉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又名邓文明,由于出生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且又崇尚读书识字的家庭,所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清末就学于成都政法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根据1969年海外出版的《共产党中国名人录》记载,邓文明曾是哥老会的成员,并且充任这个组织的“旗手”职务。

邓绍昌有四男三女,长子先圣(小平),学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子。1927年,为了在武汉从事地下工作,才开始用“小平”这一化名。邓绍昌的次子邓先修原为湖北省副省长、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三子邓先治生前曾任贵州省六枝市副市长;四子邓先清曾在四川省政府供职。邓绍昌的长女邓先烈,系家庭妇女,在重庆安度晚年;次女邓先芙,原在四川省委办公厅从事机要、档案工作,后退休在家;三女邓先群,在解放军部队中任职。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恒升乡小有名气的“淡家牌坊”,称得上是较为富有的家庭。她是长女,从小受中国传统的良好教育,贤惠勤劳。由于邓小平父亲长期在外谋事,所以家里就由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操持家业,抚育后人。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严于家教,要求子孙学圣、修身、治家、清廉。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邓小平的祖母戴氏辞世后,母亲淡氏不久亦撒手人寰。邓绍昌续娶了嘉陵江支流涪江船工的女儿夏伯根。与当时绝大部分农村妇女一样,夏氏终身目不识丁,但她的心灵像嘉陵江水那样清澈洁净。也许,因为她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坚毅的嘉陵江船工的血液,所以她到邓家后便挑起了理家育子的重担,勤劳不辍。当时,邓小平正在外面从事革命工作,家里有邓小平的三个姊妹、一个亲戚和一个长工,全家里里外外,全靠夏伯根独立操持。十多亩地的经营、几个女儿的上学、全家人的吃穿用以及应付国民党的各种苛税和差事,使她终日忙之不暇。夏伯根对人宽厚和善,周围的人都很尊敬她,亲热地称她为“夏伯娘”。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一座普通农家三合院里。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历史图片)

公元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一个当地人称为“邓家老院子”的农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除有着邓家人惯有的圆鼻头儿这个明显特征,其宽额圆脸、稀淡眉毛、白皙皮肤、黑亮眼睛等实在与当时降生的成千上万个婴儿没有什么不同。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婴儿后来会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如此不可替代的影响。

俗话说:天下未乱而蜀先乱,天下已治而蜀未治。这是因为,蜀道艰难,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故而在全国经济的全面增长过程和社会发展中往往慢若干节拍;与此同时,四川长期以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这片狭小的生存空间容纳着全国十分之一的居民,稍有天灾人祸,脆弱的经济便会濒临崩溃,酿成社会的震荡与紊乱。

正因为如此,当清朝统治黑暗无比、希望几绝之际,四川已处处显示出“天黑云低燕飞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兆头了。

广安,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位于成都以东300公里、重庆以北100多公里处。从广安县城到牌坊村,有7公里的路程。邓家老院子跟村里其他农舍相仿,是当时川东北农村中常见的木结构的三合院,青瓦土墙泥地。院子里是一块晾晒谷物用的约莫200平方米的平坝,屋后是大片苍翠浓密的竹林。夏风吹过,飒飒声中带有阵阵凉意,同时也给人一种古朴之感。堂屋门前,悬挂着一块横匾“邓小平同志故居”。如果没有这个横匾,初次来到这里的人们绝不会想到邓小平竟会诞生在这样一座普通的农舍院落里。

据说,由于邓小平的祖先是前清翰林,当地人为褒其学绩功名,曾在村头立牌坊为记,牌坊村由此而得名。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位副县长到牌坊村视察工作,他说:“牌坊村出了伟人,在中央工作,我看牌坊村应改叫伟人村。”就这样,牌坊村便改称为“伟人村”。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全国山河一片红,许多地方纷纷更改厂名、街名、店名。北京的造反派来到广安,又“义愤填膺”地勒令将“伟人村”改为“反修村”,以示革命。

沧海桑田,峰回路转。

邓小平故居一仍其旧,四周的竹子郁郁葱葱,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一畦畦嫩黄的油菜花田,使人赏心悦目。20世纪50年代初期,邓小平担任西南局党的最高领导职务,他的继母便搬到重庆和他们同住,邓家的房子就给了村政府。20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复出后,四川省政府和广安县政府曾有意在此筹建纪念馆。但邓小平坚决不同意,他说:“照现在样子原封不动,让乡亲们继续住在那里。”故而,邓家的房舍归村里所有,由大约9家住户占去11个房间(邓小平离家后这里可能又增添了一些房间)。当地人将邓小平的旧居拨出老房三间供来访者参观。在正房内陈列有数十幅邓小平会见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官方照片,包括尼克松和卡特两位总统。另一个房间放着一张清代木床,据说这床曾经是邓小平家的。第三个房间陈列着中国最高领导人赞扬雷锋的题词。此外,这三间房屋里还摆着一些邓小平年少时用过的桌、椅、凳、柜之类,极其简单。(www.xing528.com)

邓小平自1920年离开家乡之后,一直没有回去过。

1975年,邓小平来到四川省会成都,曾向广安县的代表发出邀请,请他们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来见他。

时任广安县的县长追忆说:“邓小平同志当时说,如果广安的农业能够达到亩产千斤粮时,他是要回去看看的。”

事实上,广安县的粮食生产在1983年就已达到亩产千斤的水平,当地部门立即向四川省政府上报,可是邓小平仍认为还没有必要回家乡一次,直至1986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因视察工作来到成都时,才和他夫人向家乡发了一封贺年电报

邓小平在家乡的直系亲戚,1990年前只剩下他的舅父淡以兴和舅母淡杨氏了。淡氏夫妇与担任村干部的儿子淡文全同住在邓小平旧居中。据说,1982年,邓小平夫人卓琳代表丈夫亲笔修书给二位老人,一者问安,二者嘱其不可给当地政府添麻烦。出于这种缘故,二位老人依靠邓小平每月寄回的几十元钱和淡老先生微薄的薪俸过着简朴的生活。1984年,淡老先生担任了县政协委员,与早些时候担任县政协副主席杨森先生的公子杨汉翔和担任县政协常委的谷正纲先生的外甥女桂秀明,共同参与政事,在乡里传为美谈。

近年来,许多游人到牌坊村参观,目睹邓小平旧居如此简陋,心头总是不免泛起一股歉疚的滋味。不过,著名老作家马识途先生在旧居门前秉笔直书一副楹联,似乎使人们的心境多少得到些慰藉。

上联: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下联: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1994年新春佳节之际,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城北7公里的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小平故居喜添一副长达500字的新联。对联红底白字,耀眼夺目,气势恢宏。

上联:

1986年春,邓小平夫妇在成都与来自家乡广安县的舅父、舅母合影(历史图片)

小事宏观,大事微观,成事纵横观,败事主客观,牢树英雄宇宙观。卓与壮哉!深谋善断,手理万机,争朝夕,筹议唯勤。忆往昔峥嵘岁月,旅法留苏,备尝艰险话长征,桂岭打狼,中原逐鹿,淮海缚龙,巴川捉鳖。为解放鸿基,屡建殊勋,抗群魔,扫重灾,竟落得抄家削籍,愁抱初衷勿悔;耿耿兮,积愤萦怀,笃信马列志弥坚。十年浩劫,几度沉浮,不减英雄本色。九州思治,回挽狂澜,净扫红羊甘受命。昭雪顺民情,错冤假案全甄,洗余污,消余悸,废墟拨乱,弘扬务实精神。无那鼙鼓乍喧,仰赖才通韬略,赫赫军威震障陲,还我金瓯。推贤荐智,古崇舜让尧禅;夺位抢班,近斥江欺林篡。高风亮节,彪炳千秋,举世尊称当代伟人。堂堂仪貌,秩秩德音,岱岳登峰天下小。

下联:

平时剑气,战时勇气,穷时傲骨气,达时豪迈气,素标俊彦凌霄气。多且好也!灼见真知,身兼数任,辨是非,指挥若定。看今朝锦绣河山,翔鸾集凤,犹记忧欢国永固,农渔包产,厂矿扩权,税盈同课,党政分工。对共和绪业,常抒构想,统一国,存两制,已会签复港收澳,喜传夙愿将酬;拳拳者,至诚置腹,早合台澎心更切。廿纪嘉猷,双番增值,倍钦俊彦襟灵。亿户脱贫,振兴华夏,紧催赤骥欲腾骧。律科孚众望,残陋陈规尽破,开自锢,启自封,肃弊纠偏,控占攻尖领域。漫谓特区刚辟,敬蒙斗盖研桑,频频捷报拓琼岛,琢斯玉璞。革故鼎新,外引欧资美技;择优蕴粹,内联私贾公商。裕庶强邦,晖荣百族,环球盛赞亚洲奇迹。奕奕神功,皇皇正道,乾坤转斗泰阶平。

这副新联是四川省楹联学会会员刘利创作的,用四块云南红松木精雕细刻而成。新春之际,各地群众排队在此留影,有的细心抄录这副新楹联,更多的则是见物思情,赞颂小平的丰功伟绩。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位于邓小平故居旁,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纪念邓小平为专题的博物馆。陈列馆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全景式地展现了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历史图片)

邓小平,不愧为广安人民的骄傲!

如今,邓小平故居小有修葺,宅院整洁,朴素无华。人们来到这里参观,见物思人,肃然起敬。

“伟大生于平凡。”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