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录者与叙事精神:非虚构时代的揭露

记录者与叙事精神:非虚构时代的揭露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读者对于“非虚构”的深刻印象来自于2014年盛夏的一场文坛风波。有评论家指出,对于文学史而言,这是非虚构写作史上不容忽视的力作,作者花大力气去书写民族诗史让人心生敬意。如果非要说“非虚构”在中国有多么陌生,也并非事实。只不过由于体裁边界的模糊,有些人会将“非虚构”与报告文学混为一谈。李敬泽说得好,一部非虚构作品,首先就和读者达成了一种“真实”的契约。但我相信,上乘的非虚构作品仍可以在未来得以面世。

周逵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

定价:68.00元

编者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他把应邀到校的各路非虚构写作高手的讲座整理而出。这些文章本身亦可视为非虚构作品,“所选案例皆为行业内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作者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对于各种最擅长的领域做了独到的剖析”。

一般读者对于“非虚构”的深刻印象来自于2014年盛夏的一场文坛风波。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审中,曾以《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阿来新作《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以零票落选,惹得这位四川作协主席勇敢站起来称“我抗议!”抗议是“希望我自己和其他写作者再来参加这个奖项时,以文学之名,受到公正的对待”。此作之前先斩获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大奖。评委会认为,在这部厚重的作品里,作家带着对现实的沉思去打捞历史记忆,将近些年来兴起的非虚构文体由现实延伸到历史。有评论家指出,对于文学史而言,这是非虚构写作史上不容忽视的力作,作者花大力气去书写民族诗史让人心生敬意。(www.xing528.com)

如果非要说“非虚构”在中国有多么陌生,也并非事实。具有文学风向标意义的《人民文学》2010年起开设有“非虚构”栏目,更多如《南方周末》《生活月刊》等报刊,也刊发有大量非虚构作品。只不过由于体裁边界的模糊,有些人会将“非虚构”与报告文学混为一谈。近年,不乏典型的非虚构作品接连获得好评,中文名字叫何伟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寻路中国》,学者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影响甚大。

本质上,“非虚构”是有意要去区别“虚构”,就是避“虚”就“实”。所以,非虚构作品强调“真实”,不但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更是作家基本的伦理标尺。它要求作家改变以往依靠“二手材料”进行随意想象的写作习惯,以一种“介入性的写作姿态”,深入到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积极地观察社会人生,尽力揭示真实的荒诞性。李敬泽说得好,一部非虚构作品,首先就和读者达成了一种“真实”的契约。

中国的社会现实繁复多变,当中的匪夷所思如戏剧张力,远甚于好莱坞的编剧高手;只不过多数时候,表象以新闻报道或坊间消息的形态,被快速消解掉。媒体的抓狂日新月异,精神的空乏仍难弥补。但我相信,上乘的非虚构作品仍可以在未来得以面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