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硕著
天地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定价:38.00元
无数次填写各种表格,在籍贯一栏,我写下的都是“乐山”两字。许多人晓得乐山是因为那儿有一尊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俗称乐山大佛。而我没有去看过大佛,那时年纪尚小,大致每年春节期间由父母带着,从凉山的美姑县赶客车、坐火车到乐山夹江县,拜访外婆,再到乐山,目的地是去五通桥见爷爷奶奶。那十几天是父亲母亲的快乐时光,有些情感来自心底和故乡,我和弟妹只顾玩耍的高兴,没有那么深厚的情感。(www.xing528.com)
自古到今,五通桥是川盐的两个盐业中心之一,另一个是自贡,而五通桥更是因盐成邑的著名盐码头,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五通桥的盐业影响逐渐淡化,其历史地位也被遮蔽了。抗战时期,北京故宫部分文物被运往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些文物又被分3路运往四川,当时乐山县存9331箱、峨眉县存7287箱、巴县存80箱。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后于1947年运回南京……这场跨越两万里、持续14年的文物保护行动,被称为“故宫文物南迁”。而正是乐山盐商抗战义举,助故宫文物顺利南迁,功不可没。
作者邱硕是乐山五通桥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分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她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楼增减等多个细节着手,生动勾勒千年古城的生命样态,又整体去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把握和观照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乐山人”,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达成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阐述。
乐山是否是开明王朝故都和南安县城旧址?乐山人和乐山的城墙与那汇于此处的三江之水发生了怎样的“相爱相杀”?被誉为“嘉州文气汇聚之所”的文庙对乐山人意味着什么?延续几百年的老关帝庙迎春活动有着怎样的盛况?抗战时期迁来的武汉大学师生在乐山发生了哪些故事?“最会吃的乐山人”偏爱的小店都有哪些?生动的讲述,折射了一座传统小城的兴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