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愚著
新星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定价:48.00元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写散文,那是因为我阅读了许多散文之后。读散文的肇始于中学课本,杨朔、秦牧、刘白羽被奉为“三大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典范,到了90年代散文愈加红火,与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步履的加快相连,传媒打开了散文随笔从未有过的广阔生存空间,成为文化多元中的一元,冲破凝固的散文构成,像一股洪水般漫卷过来的冲击力。但是与此同时,繁华遮蔽下的散文困顿,亦充分暴露出来。(www.xing528.com)
“新散文”可谓应运而生。1991年6月出版的散文集《上升》第一次集中展示了“新散文”新颖的形态。编者老愚“欣喜地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散文气息,起先我还不能把握这种崭新的文体,只是被它有力地袭击着”。他认为,“散文新生代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年龄不是唯一的尺度,我看重作品里蕴含的生命的活力。正是这生命的力的奔涌才造就了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区别”。从此,我记住了老愚,后来知道了我们是同龄人,更加好感。这本散文集是他蛰伏多年后献给童年和故乡的心灵之作:“故乡的人事,在心里转动、发酵,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场景。”作家以自序袒露心扉,“我的书写,感情与理性处于持续的平衡之中,爱与憎的微妙转换,在不同时段的文字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如果说,新散文具有的鲜明特质之一,就是作家以逃逸干瘪的话语方式、抒发情绪化的个体生存体验,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句法、节奏、结构、词语等方面的创新实验,精神内核的张扬直逼生命价值与文学本源的话;那么,老愚的散文所呈现的写作状态,摒弃了那种零度情感式的纯客观呈现,而将饱满的情感融入作家对自我生存体验和状态的描述。因此,“作家已不再是那种启蒙式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了,他们自己的精神体验和生存状态已和普通公民的生活状态融成一片,他们也许只能通过自我体验的过程来呈现现实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意义上,新散文所树立的美学原则可以归纳为:散文是活的生命的语言形式,它是人类精神漫游的无限可能性的最个性化的显示,本真、本色、本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生命在无限开放的形式里获得自己永恒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