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浩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定价:39.00元
现任《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的张定浩写诗歌,曾经在2016年凭借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获首届书店文学奖。他也写文学评论,之前我读到过《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情感充沛又不失理论水准,实在好读。而《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这本书,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倘若我们能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必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www.xing528.com)
写诗是艰难的,谈论诗和诗人也同样艰难,而作者的勇气显然来自知识的储备和认识的贯通。比如,他分析林徽因的诗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这首抒情诗的主题,是爱,但并非‘理想的爱情’,后者如朱自清所言,是新诗第一个十年后半段的重要发明,‘在中国诗实在是个新的创造’,这创造是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启发,并主要由徐志摩所完成的。”他认为,“就诗学经验而言,给予林徽因根本影响的,自然是徐志摩。但在构成抒情诗内核的情感经验上,林徽因扭转了徐志摩那种难以置信的‘纯净的天真’,第一次把‘复杂’作为一种美学标志带入汉语新诗。……这种复杂就是情感和主体本身恒久的复杂,却锤炼成素净明朗的音韵。”
至于书名,他在后记里说明:“取瑟而歌”这个名字,是从《论语·阳货篇》里抄出来的,“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但用在这本书上,其实和原文的意思未必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喜欢这几个字和它的意象,原来人和人之间除了执手相见之外,另有一种婉转郑重的交流方式,那就是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