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V.S.奈保尔著,方柏林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
定价:39.50元
2018年8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5岁。(www.xing528.com)
奈保尔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在中国,他最为人熟知的可能是“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因为译本出版早,又是三联书店的,还重印了几次,比较容易买到。他三次去印度旅行和采访,仅仅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他对印度的热爱,深邃的忧思和毫不留情的批判。“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他在书中这样感慨。后来,大卫·里恩在电影《印度之行》中有类似说法:“印度使你面对自己。”
正如奈保尔曾在上海之行反复提到的“我只是一个观察者”,在《大河湾》中,奈保尔以后殖民时代动乱的非洲国家为背景,用一个在非洲谋生的印度裔杂货店主萨林姆的口吻、用平静的语调,说出了人们不想看到、不愿承认、更不敢说出口的真实:殖民地独立之后,非洲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远远超过殖民期间。他们在挣脱了部落的枷锁和殖民者统治后,却无法进入现代人的生活;社会没有秩序,动荡不安;形成了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无规矩,更无法律的混乱局面。阿拉伯人来了,欧洲人来了,独立战争来了,新的总统来了,谋杀来了,屠杀来了……萨林姆也遭遇了身份与归属的孤独感、非洲大陆的神秘、重压下的逃离、金钱与权谋的不断更替,在惧怕中得过且过。知识分子如纳扎努丁,即便奉行见好就收的稳妥处世哲学,但每次的奋斗都被剥夺精光,最终,他逃到西方艰难度日。写完《大河湾》,奈保尔宣称“非洲没有未来”。
小说一面世,就获得高度的重视和好评,被誉为“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和“最能代表英语文学风采的巨著”,奈保尔也在自序中写道,《大河湾》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并成为他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理由。所以有评论说,如果只想读一本书了解奈保尔的文学精华,那就是《大河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