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6月第1版
定价:49.00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一代青年成白头。回望这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人们似乎不约而同对80年代尤有感触。我的理解,毕竟是从动荡中安稳下来,又从闭塞中睁开眼睛,反差实在太过强烈,以至于40年过去,那些激奋人心的场面仍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说起80年代,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也许当属查建英2006年出版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她选取了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等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回顾那个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www.xing528.com)
与之相比,朱伟的选择更加专注,集中对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等10位标志性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系统解读,以期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朱伟有此条件,他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间不短,成为《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则是以后的事情。“80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朱伟写道,“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何况是在第一时间读到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抑制不住的震撼即使在时隔数十年后写来,也还能够从朱伟笔下体会到当时的拍案叫绝。比如他读过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以后,骑着自行车几乎每周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盯莫言,终于拿到《红高粱》发表在1986年的《人民文学》上。
当年,朱伟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各个作家之间。如今,他期望以自己的文字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非凡作家交往的过程。他坦言,这其实是一部一个个人经历的80年代文学史。朱伟的观点是,谁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最到位?除了作家本人外,相信文学编辑更有发言权。因此他说:“相比于记录我们的交集,我更在意对他们的作品、他们创作轨迹的解读,或许这些解读能有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
有报道称,这本书也得到受访作家认可。莫言评价:“朱伟先生是资深文学编辑,上世纪80年代享有盛名。这次重新出山,点评小说,思路清晰,目光独到。正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两本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