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信息的跨系统共享是在分布资源环境和系统异构技术环境下展开的。这意味着,在不同地域、不同技术平台和不同信息结构条件下,需要实现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互操作中的系统异构可概括为信息资源层面的异构和信息技术层面的异构。
信息资源层面的异构包括:在信息资源处理上的主题异构,信息资源命名上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是其根本原因;在信息资源存储中,标引格式的不同所导致的不一致;在信息资源内容描述上,采用不同概念体系的表达所产生的差异等。
信息技术层面的异构,系指因系统所采用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乃至操作平台的不同,从而形成的异构技术环境。不同的信息系统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区别,使各系统运行在非一致的操作环境中,从而导致资源难以交换和共享。
分布和开放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使平台信息共享的内容、格式较其他系统差异更大。同时,随着系统更新时空差别的扩大,系统间的共享和互操作已不是一个静态问题,而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和全局性技术问题。从总体上看,平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必须解决资源和系统分布结构的异构集成问题,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资源的通用和技术的对接。在技术不断进步、技术标准同步更新的环境下,各系统的统一难以实现,这就要求在系统操作上实现相互兼容。事实上,平台信息体系结构的重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系统结构和资源状态,因此必须从整体化体系建设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要求适应新的体系结构,创建自适应的技术互操作环境。
从实现上看,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和集成服务,需要跨越分布异构和资源体系障碍,实现服务的一体化。因此,互操作必然涉及对不同数字资源对象、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实现上的互通,以此决定了不同技术层面的互通问题。同时,互操作还包括不同的资源组织过程、管理过程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内容对象的动态组合、迁移、重组的变化,对其操作技术的适应性要求愈来愈高。
基于此,互操作关键技术的推进在于,实现对多个系统的信息交叉浏览,交互检索和共享获取,提供一个通用的操作入口和平台入口。为了保证互操作的实现,需要相互支持的技术、方法和系统,在技术推进上包括应用层互操作和资源层互操作。具体推进内容如表7-1所示。
表7-1 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技术结构
(www.xing528.com)
表7-1对基于平台信息共享的系统互操作实施方案作了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信息系统互操作在应用层和资源层上已形成固定的技术模式。对于基于传输协议和元数据格式的信息共享和服务集成,我们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研究”中进行了具体实证与探索;在学位论文共享体系构建中,利用已有技术,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应用实践;同时在构建区域性农业信息集成平台上和广东省纺织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应用了基本的互操作功能。从国内应用推进上看,基于平台信息共享的系统互操作技术推进,拟采用图7-6所示的技术推进路线。
图7-6 基于信息共享的系统互操作技术推进
如图7-6所示,在技术推进中,拟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系统互操作技术环境优化。系统互操作技术环境,是指信息网络环境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系统技术环境。在环境优化中,一是根据网络技术向网格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数据网格层将不同地域、不同接口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连接。在技术规范上推进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技术升级,促进行业知识共享的技术发展。二是根据硬、软件环境的变化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避免目前类似的技术差异情况出现,从而在环境改善和技术升级中解决资源命名问题、格式和内容提炼问题,同时进行环境建设的联动。
②系统互操作构建技术的进一步突破,要求在系统互操作关键技术上注重应用系统与传输协议技术研究上的互动。在传输协议优化的情况下,重点突破应用系统技术。对于我国的行业信息系统互操作来说,可以在关键技术成果的应用中提升目前系统的元数据应用水准,在基于本体的信息组织和服务中,开发适用的共享技术,突破系统之间存在的技术应用障碍。
③系统互操作对象的技术协调。在多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按信息系统的互操作实现路线,存在着基于标准的方法和基于非标准的方法。在实践应用中,“标准”与“非标准”各具优、缺点,目前已逐渐发展为一种混合方法,这种混合方法2005年在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中已得到应用[5]。通过几年的应用发展,日益显示了其技术优势。因此在技术协调中,拟进行“标准”与“非标准”的有效结合;在技术应用的组织协调上,拟进一步优化互操作技术保障体系,推进技术的无障碍应用。
④面向用户的系统互操作平台技术发展。任何互操作的实现,最终目的是使用户跨系统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对于跨系统信息服务而言,企业愈来愈迫切地需要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整合,这就涉及不同内容系统的互操作。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拟采用信息表层向深层拓展的平台构建技术模式,即根据技术发展,从信息线索提供入手,构建结构相对简单的互操作平台,然后逐渐向知识集成互操作发展。因此,拟在动态技术环境下,实现平台技术的不断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