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社会分布结构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基于社会分布结构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率、规模效率变化率和要素可处置度变化率。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面向创新主体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来看,其总体效率变化率平均值也低于1,说明整体配置效率不高。

基于社会分布结构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为了全面衡量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资源配置效果,考察当前配置模式对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适用性,可以综合应用曼奎斯特(Malmaquist)生产率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主要用来衡量生产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效率水平[1];数据包络分析则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决策单元(DMU)进行相对有效性分析的一种量化方法[2]。两者结合能够对信息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优化配置程度进行综合分析。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计算如下:

其中,(xt,yt)和(xt+1,yt+1)分别为t期和t+1期的信息资源投入—产出值,且有:

其中,P(x)={(x,y):投入x能产生y}表示一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可能集,θ∈[0,1]表示信息资源产出效率,如果θ=1,表示信息资源投入结构是合理的,能够产生最大效益;如果θ<1,那么表示信息资源投入存在一定冗余。Ds(xt,yt)的值可以由DEA中的C2R模型求得:

在此基础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的乘积。技术进步率反映了前沿科技的变化,代表t和t+1两个时期内技术“前沿面移动效应”,表明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则主要用来衡量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要素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通过技术进步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值可以确定技术进步因素和资源合理配置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程度。因此,可以从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角度来衡量面向技术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若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大于1,则证明配置是有效的[3]

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率、规模效率变化率和要素可处置度变化率。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率反映的是资源配置模式、配置机制以及配置管理平和技术水平的变化程度;规模效率变化率反映的是资源配置规模水平的变化程度,即资源投入数量的变化;要素可处置度变化率反映的是要素的支配程度,即资源配置形式是否按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的程度。如果这三个指标中的某一变化率值大于1,则表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反之则导致源配置效率的下降[4]

按照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DEA的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的分类,以下选取了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信息人才三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和产品产值四个指标作为输出指标。根据国家2001—2011年科技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我国整体信息资源配置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见表6-2)以及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配置Malmquist指数(见表6-3、表6-4)。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面向创新主体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www.xing528.com)

表6-2 2001—2011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

表6-3 2001—201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

一方面,从我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总体情况上看,近年来综合配置效率变化率值呈波动状态,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配置效率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历年的平均值却低于1,说明我国信息资源配置工作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就影响配置效率的具体因素而言,我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配置规模的增大(规模效率变化率的平均值大于1),即信息资源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由配置管理水平、配置技术、配置模式带来的效率改善效果却并不显著(纯技术效率变化率平均值低于1),而且信息资源配置灵活度也不高(要素可处置度变化率平均值低于1)。

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来看,其总体效率变化率平均值也低于1,说明整体配置效率不高。就影响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因素而言,与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情况存在相似之处,都是信息资源投入量很大,但配置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整体配置效率难以改善。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占有大量的研发资源和投入经费,通过在创新中不断加大的资源、信息、人才投入来提高生产效益,但是,由于企业配置模式的局限,导致资源投入冗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

表6-4 2001—2011年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综合效率变化率平均值仍然低于1,说明其资源配置效率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各类因素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上,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情况与企业差别很大,其信息资源投入规模效率变化率低于1,说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上可投入的信息资源量还十分有限。其信息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其较强的配置管理能力、较为完善的配置机制和行之有效的配置方式,反映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强于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其中,配置规模效率变化较为显著,对整体配置效率的影响也最大,但技术效率提升情况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在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信息资源配置中,要逐渐从规模和总量的扩充转移到配置管理手段、配置机制和配置模式的优化上来。同时,鉴于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因此,应积极促进产学研之间的配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使我国的信息资源配置在保持资源总量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配置质量和配置效率,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