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数据模型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开展的关键模型之一。用户信息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用户数据模型,供各服务系统共享用户资源。用户模型问题在专家系统人机接口设计和智能系统设计中首先提出,是指与使用系统有关的用户信息组织模型[12]。模型构建中需要对某一用户行为、兴趣倾向进行描述,以确立用户所需信息资源及服务的类型[13]。
构建用户数据模型可以使服务系统更好地理解个体用户或团体用户的信息需求(包括需求内容、需求水平及其他需求参数),可以洞察用户对信息内容和服务的期望程度[14]。模型构建通常有6个基本的过程:用户数据收集,确定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用户信息;构建用户数据仓库;用户多维特征分析,用户特征由用户的知识结构特征、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和用户的信息行为特征组成,采用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等关联分析与序列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用户群体的聚类分析,对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建立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群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根据服务情况对调查结论进行评价;根据持续的反馈机制对用户模型进行修正[15]。
当前的信息服务系统中一般包含各自的用户模型,这意味着同一用户在不同信息服务系统中有多个用户模型。在此场景下当用户需要从不同系统中获得服务时,必须分别向不同的系统反复提供个人信息。此外,各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用户模型所采用户的结构和词汇也各不相同。这些局限性意味着,用户模型的可移动性和在不同领域共享用户模型的构建是组织跨系统协同服务所需要进行的特定工作。
对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系统来说,对已有个性化系统中的用户模型的重用是关键。可重用是用户建模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将用户模型可重用的解决方案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通用用户建模系统、基于本体的可重用用户模型和基于Web服务的用户建模。
①通用用户建模系统。通用用户建模系统,又称“用户建模Shell系统”,是指一个应用(或领域)独立的、能够支持基本的用户建模功能(包括建立与维护等)的系统通用框架[16]。或者说是一个“空系统”,在具体应用开发时,通过添加领域特殊的规则而成为一个“实系统”,从而为不同应用提供具体的用户建模服务。不同的应用,可以添加不同的规则,通过规则的替换来实现系统的修改和可重用的。通常,它是作为一个分离的用户建模组件服务于特定的应用,通用用户建模系统的代表性研究有Finin的GUMS(General User Modeling System)和Kobsa的BGP-MS(Belief,Goal and Plan Maintenance System)。(www.xing528.com)
②基于本体的用户建模系统。与通用用户建模系统关注于用户建模功能模块的重用不同,基于本体的可重用用户模型研究所关心的是用户模型本身的重用问题。正如朱迪·凯(Judy Kay)所指出的,用户模型的重用可以通过维护一个不同客户都可以存取的用户模型数据库来实现。同样的,它也可以通过使用一种可以被不同程序存取和解释的外部形式来存储用户模型实现。对于一个将要重用的模型,它需要一个被认可的本体和表示,才能为不同的用户模型客户程序所理解和使用。因而,基于本体的可重用用户模型研究大多在努力寻找一种可以支持模型重用的描述语言和表示方法。这些工作可以按照所使用的描述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现有的各种标准;另一类是创建新的标准。
③基于Web服务的用户建模系统。以Web Service作为系统架构,利用Web Service的服务出版、发现和绑定机制实现对用户建模资源的动态集成和重用。一方面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服务调用机制实现对用户建模方法和功能模块的重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消息传递机制实现对用户模型内容的重用。通过使用基于Web服务的结构实现跨系统个性化服务,将个性化服务系统以松散耦合的形式组织起来,同时又不破坏其原有的个性化功能及用户模型,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17]。图5-14展示了基于Web服务的跨系统的个性化服务结构模型。利用Web服务包装、注册和映射,实现对用户模型的重用。
图5-14 基于Web服务的跨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结构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