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创新价值链驱动国家创新发展

知识创新价值链驱动国家创新发展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创新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将有助于培植和完善创新价值链,加快创新价值的实现进程。竞合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科学发展观念,这种观点认为,组织始终处于竞争和合作的氛围,组织间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知识创新价值链上的各种创新主体聚集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隐性知识。企业、政府、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创新价值链的形成,有助于知识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

知识创新价值链驱动国家创新发展

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形成是封闭式创新模式向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创新主体间多角度、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制源于主体之间竞争合作、资源依赖关系和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创新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将有助于培植和完善创新价值链,加快创新价值的实现进程。

(1)基于竞争合作关系的创新价值链形成

传统竞争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的排他性、追求垄断地位和独自利益的获得,一方利益的获得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利益的损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之间的交互关系日益增强,任何一个企业必然存在对竞争对手的某种依存关系,其单一的竞争关系逐渐被新型的竞争合作博弈关系所取代。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现代企业的竞争方式和规则的变化,需要企业在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与相关企业发展新型合作关系,即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巴里·奈尔伯夫(Barry J.Nalebuff)和哈佛商学院亚当·布兰德伯格(Adam Brandburger)在《竞合》一书中首先界定了竞合(Co-opetition)关系[9]。他们认为: “创造价值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攫取价值自然要通过竞争,这一个过程不能孤军奋战,必须要相互依赖。企业就是要与顾客、供应商、雇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正如IBM总裁杰克·库尔勒所说:认为我们知道每件事是一种危险的想法。简单地讲,竞合就是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竞争和合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共存共荣、一起发展,通过合作获取竞争优势。竞合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科学发展观念,这种观点认为,组织始终处于竞争和合作的氛围,组织间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竞争效率。两个组织间可以同时从合作和竞争两个方面获益。基于此,企业只有参与创新价值链,将自身作为价值链的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企业或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这样才有可能将研发、生产和服务的周期缩短,提高产品创新性和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同时,创新价值链上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还能够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加快知识技术扩散和推广的速度。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供应商、客户、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已经没有绝对的竞争对手可言,企业参与创新价值链能节约在资源方面的投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来。

(2)基于资源依赖关系的创新价值链形成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没有组织是自给的,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交换,并由此获得生存,在与环境的交换中,环境为组织提供关键性的资源(稀缺资源),没有这样的资源,组织就不能运作,由此,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10]。任何组织的知识创新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企业而言,面对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唯有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服务组织等知识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它包括三层含义:组织与周围环境处于相互依存之中;除了服从环境之外,组织可以通过其他选择,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环境不应被视为客观现实,对环境的认识通常是一个行为过程。

对于生产、研发和服务等组织,资源是指组织所控制和能使用的,用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的所有资产、资本、物资、信息和知识。艾兰德·希尔(Ireland Hill)将组织资源看成是异质资源的集合,组织绩效的差别与组织资源的差异有关,持续的资源异质是潜在竞争优势的源泉。组织拥有资源的价值体现在目标活动之中。其中,有价值的、稀缺的、独有的资源构成了竞争优势的基础。然而,在迅速全球化的市场上,单个组织难以拥有在多个市场有效竞争所必需的全部资源,而且由于资源具有不完全移动、不完全替代的特性,由此加剧了组织之间相互的资源依赖,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资源、信息、技术和市场,由此引发了联合开发新的资源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促动下形成了基于资源依赖关系的创新价值链。

(3)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创新价值链形成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正由资产资源转向知识资源,组织越来越依赖知识的累积与发展,知识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一般来说,知识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类型。显性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图像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是能够以系统的方法来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如制定共同的产品生产标准、生产工艺的技术规则、生产管理制度等,组织之间只需要简单沟通即可进行知识转移和扩散。隐性知识则是指隐含在组织或者个人头脑中高度个体化的、难以编码显现或就其进行沟通交流、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通常以技术要领、个人经验、团队默契、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只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运用才能外显并获得,实现其价值。实践证明,创新更多需要的是隐性知识,这意味着隐性知识在创新中比显性知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知识创新价值链上的各种创新主体聚集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隐性知识。罗默认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的排他性特征,企业通过努力所创造的知识,不能被该企业所独占的部分必然产生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同一地区、行业内不同组织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11]。知识溢出的实现往往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而形成,组织之间通过知识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区域内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知识外部作用性的一种表现,如图1-3所示。

(www.xing528.com)

图1-3 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

图1-3所示的关系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如果企业之间发生雇员流动,就会产生溢出效应,这里的人员流动可以是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区域上的流动[12]。企业、政府、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创新价值链的形成,有助于知识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如高等学校知识的外溢,使得区域内的企业能够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以提高企业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创新能力。例如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密集,这些企业家通过与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合作,能够近距离地借鉴管理经验,利用技术资源取得发展优势。显然,知识创新价值链上不同行业和企业背景的组织协同,有助于获得溢出效益,从而提高整个创新价值链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4)基于知识创新结构关系的价值链形成

知识创新是一个由多个主体参与,由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有机结合的过程,是各类组织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其创新包括科学发现和创造、技术发明和市场价值实现等一系列活动[13]。创新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具有投入、产出关系,前一阶段的产出往往是后一阶段和后若干阶段投入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价值链的特征。从关系上看,其创新链如同企业供应链中的从原材料供应商到产品制造商,再经分销商和零售商,直至将产品或服务传递到最终用户手中,实现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一样。可见,知识创新价值链也存在从知识的源头到知识扩散、应用的增值过程[14]

知识创新价值链是指围绕某一个创新的核心主体(一般是企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在各个创新环节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的网链结构模式。知识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是知识创新与价值链概念的有机结合,是对价值链的知识视角的解析,它意味着知识创新活动的价值创造和增值过程及与之相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反映着创新过程中价值的转移和创造,代表了创新活动的价值属性[15]。同时,价值链关系反映了各创新主体在整个过程中的衔接、合作和价值传递关系。它可以是单个企业内部运作的自身价值链体系,也可以是多个创新主体共同运作的价值创造系统。

通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些企业创新价值链形成过程的调查,可以发现单靠某个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知识创新模式与开放式创新的环境已不相适应。这说明,企业的知识创新实现过程更多的是一种包含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内的相关主体联结而成的网链结构活动。这种活动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思想,通过资源整合和协调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价值链上各节点的价值最大化,如图1-4所示。

图1-4所示的链式结构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在中介服务部门的创新扩散作用下,向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主体进行知识转移。企业在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转化吸收后形成新产品,开展工业生产形成商品,最后通过市场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这一过程是将知识创新从科学理论转化成市场价值的过程。价值链上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服务机构等,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创新环节发挥着作用。创新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知识链关系的系统工程,不论是价值链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组织都是价值链系统的一个组成节点。随着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形成和延伸发展,可以预见,发展的竞争不再是在单个企业之间展开,而是企业所在价值链之间的群体竞争与合作。

图1-4 基于知识创新结构关系的价值链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