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既是精神创造活动的结晶,又是一种特殊商品。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集中体现了文艺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古今中外的杰出文学家、艺术家无不在文艺创作中体现出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必须要摒弃功利心态,克服逆境险阻,筑起坚忍不拔、矢志不移的信念之墙。
社会效益是文艺的首要追求。文艺对社会效益的追求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具有经济效益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记住乡愁》《我和我的祖国》《山海情》等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艺创作不能完全忽视经济效益,但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引领时代风气,自觉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文艺创作物质化和商品化的喧嚣中,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承担起反映人民心声、凝聚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与崇高使命,发挥文艺独立潮头的引领作用,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www.xing528.com)
追求社会效益离不开坚毅执着的文艺创作态度。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离不开坚毅执着的创作定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人得了“浮躁病”。他们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经济价值,不值得,也不划算。在这样的心态下,文艺创作的性质和方向受到误导,许多低俗作品大行其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浮躁病”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背后是追名逐利的动机,是在权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产生了偏差。当资本逻辑侵蚀了创作逻辑、市场标准取代了艺术标准,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就荡然无存。其实,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向来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当代文艺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秉持坚毅执着的文艺创作态度,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