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鼓励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艺创作,领导文艺创作将重心转移到为人民服务上来。这场由中国共产党引导的文艺变革,打破了有史以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艺工作秩序,确立起“文艺为人民”的理念,真正建立起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文艺,使得文艺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
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党的创始人、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针对传统文学中晦涩拗口的文体形式,提出要打倒“雕琢的阿谀的”“陈腐的铺张的”和“迂晦的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抒情”“新鲜立诚”“明了通俗”的新文学,将文学还归国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早期共产党人将文艺与人民革命相连,创办《新青年》《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以宣传新思想。尤其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狂人日记》,以白话文小说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此后,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革命文学作品的方式参与革命实践活动,转变为革命文学家。
延安时期的文艺与“群众”。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在党的引领下,更加明确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根据地的文艺创作与国民党统治区文艺创作的根本区别,旗帜鲜明地强调,我们的文艺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3]自此,文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发生彻底转变,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成为帮助人民同敌人作斗争、开展革命的好帮手。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带领下深入群众生活,为人民创造出《白毛女》《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新儿女英雄传》《王贵与李香香》等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好评。(www.xing528.com)
“人民文艺”在当代的新发展。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序章。文艺工作承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焕发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光彩。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创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贡献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涌现出了《红岩》《创业史》等一批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及《龙须沟》《上甘岭》《刘莲英》等一系列经典剧作,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勃勃生机。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要求文艺工作者继续坚持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4];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5]。广大文艺创作者立足现实生活,在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愿望诉求中,进行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