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强化榜样的引导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是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人群,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对象,一言一行都对周边的群众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发挥着意见领袖的突出效应。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先学先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自己的精神世界、锤炼自己的品德修为,进而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其次,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以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和优质的校风学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广大学生内心。既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又要推动广大青年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最后,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在文学作品、音乐戏剧、影像作品等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影响。
把实践养成作为关键性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也只有每一位社会成员都积极行动、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才会越来越大。一方面,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我们既要坚持对社会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又要不断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主动的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统一。我们既要在对社会大众进行认同度和接受度分析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又要引导社会大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使其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把制度保障作为根本性保障。制度是规范行为、凝聚共识的强制手段,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8]我们要不断建立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制度规范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领域各环节,形成归正价值导向、凝聚价值共识的良性体制机制。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根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屡屡战胜挫折、蓬勃发展,就是因为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承载着中国人的理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9]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资源,结合新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页。
[2]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页。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www.xing528.com)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7]《〈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页。
[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