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齐勒的图书俱乐部生意经营得非常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20世纪60年代,由于庞大的家庭债务,也由于他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图书出版生意上,他把这两家俱乐部卖给了时代——生活集团(Time-Life),售价是100万美元。这样他就有充裕的资金来做他手头的图书出版生意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30年间,正是美国图书出版业的黄金时代,路易斯·梅南德称之为“图书为王,文学当道的世界”。他不再满足于在出版社出过的书中挑挑拣拣,想直接和作者及其作品对话,成为一名卓越的出版人。于是,1955年他创办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布拉齐勒出版社(George Braziller,Inc.),但是一直没什么起色。现在有了充裕的资金投入,再加上他原本有的独特的选书眼光,布拉齐勒出版社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主矿脉”——高品位的文艺作品。
当时的文学出版界主要由兰登书屋、克诺夫出版社等大出版社把持。而文学代理人控制了作者,做的都是大作家的生意,出价很高。像布拉齐勒出版社这样的小出版社要想拿到好书,必须突破这两者的封锁,把眼光放到世界范围内的新兴作家身上。
1958年5月,布拉齐勒去了法国巴黎碰碰运气。此时的法国正处于政权更替的混乱局面,法国军队还陷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之中。这触发了他那根敏感的神经。他听说子夜出版社将出版亨利·阿莱格(Henry Alleg)写的一部自传《问题》(La Question),书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驻扎期间所经历的恐惧与折磨。作为遭遇过这段经历的当事人之一,阿莱格的写作完全来自于亲身的战场体验。该书出版后不久就在法国被查禁了。布拉齐勒把一本法文版带回纽约,交给编辑理查德·西弗阅读,让他读后谈谈看法。(www.xing528.com)
西弗看完后对老板说:“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但是我不敢想象在美国会有人对这样一本书感兴趣。”他的这位老板生气地回应道:“够了!给我写份报告来。”西弗在报告中反复重申他对销量的担心。但乔治仍然看好这本书的未来市场。他让理查德·霍华德将之翻译成英文,并出人意料地劝说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为此书写了序言,加班加点赶出了这本书。该书迅速卖出了一万本,成了一部畅销书。由于《问题》的庞大销量,它也成为该社重印书目中的主打产品。
当越南战争进行到高潮时,布拉齐勒又如法炮制了一回。他听人说起,有一个参与越战的医生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写了本小说。有家出版社将他的书稿压了六个月,最后还是退稿了。当天他就拿到了这部名为《365天》(365 Days)的书稿,并连夜看完了它,马上决定出版。这是当时美国最早出版的有关越战经历的书籍之一,从一开始就大获成功。作为一本布拉齐勒版平装书,它自1971年出版以来一直很受欢迎,版权也卖到了欧洲各国。2005年,乔治出版了全新的《365天》精装版,以纪念他的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
这两本书显示了布拉齐勒非凡的选书眼光和独特的出书风格。他有实力把他的出版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