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美国出版业奉行的是“编辑至上”,管理部门和利润指标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管理部门的工作只是在编辑部门购买文具用品时提醒他们少花点钱而已。当时的其他大型出版社,如兰登书屋、维京出版社、克诺夫出版社等,也大同小异。他们的“指挥系统”是直接从老板到出版人(有时是同一人)到编辑,管理部门只是公司的管家婆,属于“旁系人马”,出版社的重要会议也没他们的份。此时的编辑在干什么呢?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当时的编辑、后来的总编辑迈克尔·科达在《因缘际会》中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公司里如果听到什么新的消息,好比获选为每月一书俱乐部的主打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或是终于收到期盼已久的稿件等,大厅走道上就会突然响起一阵骚动,然后大家争先恐后地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戈特利布如果发现了喜欢的作品,他会到走廊上大声地念上几段,身边就会立刻围过来许多人,催促他赶快签下购书合约,当然偶尔也有请他打消念头的情形。”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版社也成为作者们惬意的家,常常不请自到。兰登书屋的编辑总监贾森·爱泼斯坦曾经说:“不过,我还是认为那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作者们常常不请自到。W.H.奥登会穿着毛拖鞋来社里,将书稿放在我的桌上,咯咯地笑着说:‘你们最好现在就把稿酬给我。’”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四大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罗伯特·吉鲁、科克·史密斯、罗伯特·卢米斯。
罗伯特·戈特利布是不同于珀金斯的新型编辑。珀金斯类似于“作家的保姆”,为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厄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的作品呕心沥血,甚至代笔,但吃力未必讨好。戈特利布则是“作家的朋友”,他的使命就是帮助作家写出最好的作品,但绝不越雷池一步。他先后供职于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克诺夫出版社,在50年编辑生涯中编辑了1000多本书,表现出良好的文学修养、饱满的工作热情、独到的编辑眼光和高超的编辑手法,因此被称为“编辑中的编辑”“最具天赋的编辑”。与他合作过的著名作者不胜枚举,我们可以这么假设,如果没有戈特利布,也许美国历史上就少了约瑟夫·海勒、约翰·契弗这样的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也许就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多丽丝·莱辛也少了一位知音。
和罗伯特·戈特利布一样,长期供职于法勒-斯特劳斯-吉鲁出版社的罗伯特·吉鲁也是珀金斯的忠实传人之一。2008年9月5日早晨,94岁高龄的他去世,欧美各大媒体纷纷冠之以“文学巨人的养育者”“改变美国文学形态的出版人”等。
在近60年的编辑生涯中,吉鲁运用他的“神秘之手”,出版了很多著名作家的第一本书:杰克·凯鲁亚克、弗兰纳里·奥康纳、琼·斯塔福德、伯纳德·马拉默德、苏珊·桑塔格、威廉·加迪斯等。在他编辑过的作家当中,不少于七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T.S.艾略特(1948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70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8年)、威廉·戈尔丁(1983年)、纳迪娜·戈迪默(1991年)、德雷克·沃尔科特(1992年)和谢默斯·希尼(1995年)。《纽约时报》的职业书评人克里斯托弗·莱曼-豪普特称赞这位“文坛伯乐”是有着“黄金一般标准文学品位”的出版人,此言不虚。(www.xing528.com)
科克·史密斯俨然是一个美国出版界的超级传奇式人物。他身为编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一向神秘低调的托马斯·品钦建立起稳固的关系。品钦以其最古怪的性格和最耀眼的作家身份,而闻名于当时的黄金时代。他们两人之间既是工作关系又有朋友情谊。身为编辑的科克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品钦成为20世纪的文学大师。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品钦先后出版了《V》《第49号拍卖品》《万有引力之虹》。其中,《万有引力之虹》不仅位列当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八名,而且帮助品钦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罗伯特·卢米斯为兰登书屋服务了五十多年,其作者有威廉·斯泰伦、玛娅·安杰卢、丹尼尔·布尔斯廷、尼尔·希恩、乔纳森·哈尔、约翰·托兰等。
而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兰登书屋围绕传奇编辑萨克斯·康明斯打造的编辑群体。在兰登书屋这么多年,他合作过的作家有西奥多·德莱塞、格特鲁德·斯泰恩、W.H.奥登、辛克莱·刘易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欧文·肖、沃尔特·范蒂尔堡·克拉克、理查德·特里加盖基斯、伊萨克·丹森,还有尤金·奥尼尔和威廉·福克纳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不止于此,兰登书屋的两位老板贝内特·瑟夫和唐纳德·克洛普弗还围绕萨克斯·康明斯打造了一个颇具活力的“编辑群体”,包括:罗伯特·K.哈斯、哈里·莫尔、罗伯特·林斯科特、乔·福克斯、艾伯特·厄斯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