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森田疗法:跨文化适用性与鲜明特点

森田疗法:跨文化适用性与鲜明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其他的文化中,由于求助者的信念、价值观等与该文化认同的信念、价值观差别较大,这种治疗方法未必有效。森田疗法依据的是东方文化中的禅学和佛学思想,与西方传统的心理治疗形成鲜明的对比。森田疗法植根于日本的文化,具有如下文化特点:①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让求助者天天写日记,然后为求助者的日记写评语。这证明了该疗法的跨文化适用性。

有些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特殊文化气息。这些方法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适于解决本土文化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其他的文化中,由于求助者的信念、价值观等与该文化认同的信念、价值观差别较大,这种治疗方法未必有效。但随着治疗方法的传播以及实证研究的增加,这些原本在特定文化中产生的心理疗法也逐渐被发现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化。

1.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19年创立的。其基本治疗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要求人们将烦恼当作人本身的自然情绪来接纳和包容,重视当前的现实生活,按照现状和能力去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努力朝目标前进。森田疗法依据的是东方文化中的禅学和佛学思想,与西方传统的心理治疗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森田疗法适用于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神经症。除神经质症患者以外,药物依赖、酒精依赖、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的患者通过治疗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据日本的研究报道,森田疗法的痊愈率(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症状全部消失)达60%左右,好转率(在主观上还残留症状,在客观上对社会的不适应还存在)达30%左右。

森田正马认为,各种神经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精神上及身体上的症状,包含抑郁、焦虑、不安、强迫以及失眠和精神疾患所导致的躯体不适等。他认为导致这些身心不适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患者的思维方向过分地指向自我,他们过分地不断进行自我内省、自我批判,过分地夸大自己的缺点,并且对各种危险表现格外敏感,导致不安情绪的形成。这类患者的内在欲望比一般人的强,容易导致内心矛盾的形成,从而导致焦虑及强迫症状的形成。所以,森田正马认为对这些神经症的治疗应采取“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去对待;患者不要主动地对症状有任何的抗争,要对疾病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要在乎它,不要带着焦虑去生活、工作,从而打破这种心理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痊愈。

森田疗法具有以下治疗观点:①不问过去,注重现在。治疗采用“现实原则”,不追究过去的生活经历,而是引导患者把注意力放在当前,鼓励患者从现在开始,让现实生活充满活力。②不问症状,重视行动。治疗注重引导患者积极地去行动,强调“行动转变性格”,“照健康人那样行动,就能成为健康人”。③强调在生活中指导,在生活中改变。森田疗法不使用任何器具,也不需要特殊设施,主张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同时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认知。④陶冶性格,扬长避短。森田疗法认为: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随着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无论什么性格都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神经质的性格特征也是如此;患者应该通过积极的社会生活磨炼,发挥性格中的优点,抑制性格中的缺点。

森田疗法产生于20世纪初的日本。当时日本的工业逐渐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大导致神经症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森田正马试图用西方的精神医学方法解决日本的神经症问题,但没有成功,因而结合日本的文化特点,创立了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植根于日本的文化,具有如下文化特点:①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让求助者天天写日记,然后为求助者的日记写评语。由于日本人不太习惯用口头表达自己内心的私事,而且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此森田疗法利用这个文化特点进行辅导。②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为求助者日记写的评语大多传达“无心”的态度,如使用“不安常住”(不安的心情是总有的现象,是生活的一部分。辅导求助者要以自然的态度去接受,而不要紧张)、“顺其自然,按实接受”(事情好坏、痛苦与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辅导求助者要去接受,不用费心祛除或改善)、“日日是好日”(辅导求助者要把握当下而利用且享受)、“行动为准绳”(不管怎么想,采取实际行动才算数)等评语。这反映了禅道对森田疗法的影响。

目前森田疗法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东方文化中,也见于很多以西方人为被试的研究中。这证明了该疗法的跨文化适用性。例如,研究者对森田疗法进行了临床实验,检验该疗法对英国人的适用性。60名英国重度抑郁症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森田疗法加常规治疗组(干预组)。经过8~12个疗程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Sugg,Richards,&Frost,2018)。

2.内观疗法(www.xing528.com)

内观疗法是由日本人吉本伊信所创的心理治疗法,受日本净土真宗的直接影响。所谓“内观”,即“观内”“了解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该疗法借用佛学“观察自我内心”的方法,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以达到自我精神修养或者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内观疗法也被称作“观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

内观疗法作为心理疗法,主要用于矫正一些人的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如夫妇关系不和、反社会行为、逃学、神经症、酒精依赖、抑郁症、心身疾病等。内观疗法的理论认为,不光明的人都是病人。内观疗法强调人性暗淡的一面,要求患者学习正确的反省方法。内观疗法认为“无明”是精神官能症的根源。“无明”是佛教词汇,也就是说神经质症状来自欲望太强、过分执迷而拘泥于此欲望。因此,精神官能症的根源是欲望,而欲望的根源是“无明”。内观疗法认为只要“无明”消失,欲望将转为欲生,精神官能症就可以治愈。

开展内观疗法的原理主要是回顾和检讨自己历来在人际关系上所作所为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彻底反省,比较自身对他人的冲撞和他人对自己的慈爱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并进行自我洞察、自我分析,从而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内观疗法认为罪恶感来自自私,也就是所谓的“我执”。内观的目的在于祛除“我执”。要祛除“我执”,在内观上需要先察觉到自己的“我执”,也就是要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的恩惠太多,却一直未加关注,不但没有感恩图报,而且带给别人太多的麻烦;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怠慢、缺乏体贴心是这些罪恶的根源。内观疗法除了要求人们察觉到个人的罪恶外,同时也强调人们要察觉到他人的爱,也就是了解他人对自己帮助了多少,自己又对这些人回报了多少,无论这些帮助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在内观的过程中,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洞察到“别人给予我富有牺牲精神的全身心的爱,而我却表现出背叛行为,尽管如此,别人仍然宽恕我”。以此为基础,人们在进行内观时,应对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做三方面的情况回顾:①别人为我做的;②我为别人做的;③给别人增加烦恼的。然后按年代顺序进行回忆,通过深刻的情绪体验,会产生后悔感、内疚感、内心感谢体验和报答心理等,从而产生与他人的共鸣,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调整人格偏离。

内观疗法产生于日本,在日本也比较有效,是因为这种方法与日本人的心理与性格有关。日本人强调尊敬长辈、偿还恩情或人情,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讲究廉耻心等。另外,静坐、内省这些具体的方法也是日本人可以接受的,但在西方国家,让求助者静坐十几个小时沉思内省是比较困难的。

目前能够支持内观疗法的跨文化适用性的文献非常有限,但内观疗法在各种不同群体文化中的适用性有一些文献可以佐证,例如中国学者曾发现,内观疗法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手段,有利于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内观疗法还有助于毒品成瘾个体重组依恋内部记忆、重构依恋工作模式、改善依恋关系,是有效干预毒品成瘾的可行方法。

3.正念疗法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Kabat Zinn将其定义为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这种精神训练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做评判。因此,正念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但对当下的一切不做任何判断、分析和反应。目前正念疗法在多种文化下都得以应用。例如,Shore等人(2018)对偏执狂进行简短的在线正念干预之后,发现此法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从而间接减少偏执。Thomas等人(2016)调查了阿联酋穆斯林公民中一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减轻压力疗法(MBSR)的有效性和文化适宜性。来自阿联酋的12名女大学生参加了为期8周的集体MBSR项目。随后该疗法得到了参与者良好的评价。参与者认为该项目在任何方面都未与自己的有神论或文化传统相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