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理基础外,人格也可能反映个人体验其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考察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指对于生活满意度的总评价。人们既可以从总体方面来评价自己的主观幸福感,也可以从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健康等方面来分别评价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多个国家的相关研究发现,国民健康、个人主义、人民权利以及社会公平等因素与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的相关性。
人格也可以反映人们如何看待环境因素对成就行为的影响,即如何对成就行为进行归因。Rotter提出的控制点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学习历程能够带来对强化的普遍预期,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把一个(积极或消极的)奖赏看作是由个人行为或者个人无法控制的外力所决定的。成功可能是因为“能力”或“机会”,失败也如此。这种将成功或失败稳定地归于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倾向被相应地称为内在控制点风格或外在控制点风格。内在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风格指个人把所受的强化或惩罚看作自身原因的结果;外在控制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风格指个人把所受的强化和惩罚看作与自身无关,非自己所能控制。Rotter设计了一个I-E量表(1996)来测量个体的控制点风格。该量表包括23个项目,其中每个项目都提供了内部归因或外部归因的选择。Rotter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量表体现了单一的维度,因此,可以根据总分判断个体的控制点风格。
Berry等人(2002)对有关控制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一个很大规模的相关跨文化研究是在美国进行的,其中一个稳定的结果是非裔美国人比欧裔美国人更倾向于外在控制点风格。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倾向于外在控制点风格。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因素后,非裔美国人与欧裔美国人之间的控制点风格差异仍然存在。对于美国的其他群体,例如西班牙裔美国人,相关研究结果差别很大,主要取决于样本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欧洲人之间以及欧洲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小。与此相反,美国人和东亚人之间存在稳定的差异。尤其是日本人在外部归因上得分比较高,而在内部归因上得分比较低。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当地人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几乎无能为力,更多采用外部归因。总的来说,根据这些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控制程度越高,个人越倾向于内在控制点风格。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控制程度越低,个人则越倾向于外在控制点风格。(www.xing528.com)
Rotter所假定的内在控制/外在控制只是一个单一的维度。多文化中的归因维度结构与Rotter的归因维度并不完全相同。在西方的农村群体中,个人控制和社会政治控制经常是分离的。有研究者将来自43个国家的经理组成小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了三个维度,即个人控制(以及减弱的政治控制)、个人自主权(以社会方面为代价)和运气。
控制点概念从理论上植根于社会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假定在形成人格的过程中,文化环境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论可以看作社会认知视角的先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