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但大多数讲英语的人至少能流利地使用另一种语言。事实上,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世界里,单一的英语使用者是很少的。世界上有许多的双语者和多语者。这一现象使人们对这些人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正如我们在本章中所讨论的,如果语言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系统,就意味着双语者有两种文化的心理表征,即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系统在他们的脑海中进行编码。因此,当使用一种语言时,双语者就处于一种文化意义系统中。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例如,Ervin(1964)将英语-法语双语者的回答与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中的图片进行了比较。被试根据图片一次分别用英语和法语讲述故事。Ervin发现:被试在使用法语时比使用英语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自主性和退缩性;在使用英语时女性表现出更多的成就需要。Ervin将这些差异归因于法语更加严谨以及性别角色差异大。移民使用不同语言而产生的人格差异可能与其双语能力有关。研究者曾使用加利福尼亚心理问卷(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人格测验)对汉语-英语和韩语-英语双语移民进行施测。移民分别用母语和英语完成该测验。该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被试是否会出现双重自我或双重人格,表现为语言之间CPI得分的差异?研究结果肯定了该假设,上述双语者在使用母语和英语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研究还表明,移民使用不同语言而产生的人格差异不仅表现在书面式的人格问卷中,还表现在自我报告和行为观察的人格测试中。此外,双语者对面部表情的判断也因他们在观察面部表情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而不同。(www.xing528.com)
Benet-Martinez和她的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认为双语者具有理解两种文化的能力,必须根据所处的环境中所提供的语境线索指导其多重文化身份。双语者需要进行代码框架的切换,在使用一种语言时,从一种文化意义系统切换到另一种文化意_义系统。在一项研究中(Hong,Morris,Chiu,et al,2000)研究者向汉语-英语双语移民被试呈现具有美国特色的图片(如超人和美国国旗等)或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片(如长城和龙等)来启动被试的文化意义系统,然后要求被试对中性图片中的事件因果关系做出归因。例如,向被试呈现一张水中有许多鱼的图片,让被试对反映鱼的内部或外部动机的陈述进行评分。如果被试认为一条鱼在领导另一群鱼,那么这种看法反映了内部动机取向。如果被试认为一条鱼被一群鱼驱赶,那么这种看法更多地反映了外在动机取向。研究结果表明,当被试的文化意义系统被美国形象图片启动时,他们更倾向于对中性图片情景做内部归因。这是典型的美国人的归因风格。然而,当被试的文化意义系统被中国形象图片启动时,他们更倾向于对中性图片情景做外部归因。这是一种典型的东亚人的归因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