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与中国儿童的归类方式:形状vs关系

美国与中国儿童的归类方式:形状vs关系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Chiu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要求中国和美国儿童从三个物品中选出两个来归为一类,并说明归类理由,结果发现美国儿童倾向于根据形状来归类,而中国儿童倾向于根据背景关系或功能关系来归类。例如,当看到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的图片时,美国儿童倾向于把男人和女人归为一类,理由是他们都是成年人;中国儿童则倾向于把女人和孩子归为一类,理由是他们是母子关系。

美国与中国儿童的归类方式:形状vs关系

人类的一个基本心理过程是归类,即按相似性将对象归为一类并加上标签(命名)的过程。分类是人类普遍的心理过程,有利于我们梳理各种日常复杂刺激,能为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提供规则和指引。人类语言的基础正是分类和概念形成,词汇则是我们对物理世界里的物体的表征。

有些类别似乎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例如,对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幸福、悲伤、愤怒、恐惧、惊喜和厌恶)、颜色和形状的归类方式都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归类过程中也存在文化差异性。例如,尽管所有文化里可能都有家具这个类别,但代表椅子的原型在不同文化中有所不同。(www.xing528.com)

心理学上研究归类文化差异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分类任务。以往研究发现,当呈现的图片可以按功能、形状或颜色进行分类时,西方文化中的幼儿一开始倾向于按颜色分类,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按形状分类,最后发展到按功能分类。因此,西方世界中的成年人倾向于按照功能来归类,而不是按颜色或形状归类。人们曾认为,这种归类标准的变化过程是人类大脑生理成熟的产品。但是有研究者发现,在类似的分类任务中,成年非洲被试习惯按照颜色而不是功能来进行分类。这表明归类标准的变化并非由简单的脑生理成熟决定。东亚人的归类标准亦有自己的特点。在Chiu(1972)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要求中国和美国儿童从三个物品中选出两个来归为一类,并说明归类理由,结果发现美国儿童倾向于根据形状来归类,而中国儿童倾向于根据背景关系或功能关系来归类。例如,当看到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的图片时,美国儿童倾向于把男人和女人归为一类,理由是他们都是成年人;中国儿童则倾向于把女人和孩子归为一类,理由是他们是母子关系。Ji、Zhang和Nisbett(2004)对美国单语被试和来自中国大陆或台湾双语被试进行了类似的测试,让他们从三个英语或汉语单词中选出两个归为一类,所得的结果与之前的相同。这表明分类风格的文化差异不受语言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