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文化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时,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文化本质上就是认知。在心理学中,文化通常被视为一种关于世界的心理表征。例如,Hofstede(1980)将文化称为“心理编程”。他将文化比作计算机软件:正如不同的软件可以在相同配置的计算机设备中完成不同的任务一样,不同的“文化程序”也使得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这种将文化当作认知的观点在心理学中有着长久的历史。例如,有的研究者将文化定义为规范与观念,即在代际传递中由一群人共享并传播的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规范、观点、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本书中,我们将文化定义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信息系统。它被一个群体共享并代代传递,使群体能够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不断追求快乐与幸福感,并从生活中寻找意义。这种文化的定义在本质上也是将文化视为一种知识体系——其中的个体既创造亦获取关于如何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表现在具体的对象、行为及文化等物理元素中。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文化代表着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文化心理模式会影响其思维方式、感知觉和行为,并且这些心理模式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的。研究者可以使用心理学上的启动研究方法来确定一种刺激(文化)是否影响另一种刺激(心理或行为)。例如,许多研究对比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被试,发现不同的心理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些类型的研究通常被当作文化影响心理过程的证据。虽然文化认知的观点在心理学中普遍存在且影响巨大,但人们必须考虑这种观点中有多少真正的心理学的依据。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者往往并不同意文化是认知的观点。每个人都身处某种文化之中,这无疑容易给心理学家们带来“文化过滤”的偏见,因此,检验自己在理解文化和理解认知方面的偏见,对于正确探索文化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www.xing528.com)
即使抛开“文化过滤”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也并不与真实的物理世界完全相同,更不用说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觉了。例如,人类的每只眼球的视网膜上都会存在一个盲点,这个区域没有视感觉受体。但是,你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并不能感觉到该盲点的存在。在眼球的微型运动的作用下,我们的大脑会以为我们看到了一切。又如,你面前有三个分别装着热水、冷水和温水的容器,如果你把手放在热水中几秒钟,然后再放到温水中,你会感觉温水很凉。几分钟之后,你把手放入冷水中,然后再放入温水中,你会感觉温水十分温暖。在这个过程中水温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我们对水的感知发生了变化。一旦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感觉器官,便会想去探索它的局限性: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信念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吗?其他人对事情的理解会和我们一样吗?如果其他人与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不同,那么他们的哪些经历和背景因素可以解释这些差异呢?文化是如何影响这一过程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