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长安(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通过地中海到达罗马,途经地区大多地处沙漠、草原,环境恶劣,再加上常年累月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造成了一些文化遗产的损坏甚至永远消失。如柬埔寨的吴哥窟,由于持续性干旱,加上随之而来的强烈季风降雨,从而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大面积损坏,引发了帝国坍塌,亟待保护与修复。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Rohit Jigyasu曾经提出:72%的文化遗产坐落在世界主要地震带上,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也多坐落在洪水多发带上,可以说,文化遗产敏感且脆弱,一旦被破坏,将不可再生,需要花费巨大的资源来进行修复,同时还将影响社群的情感维系。[1]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杂构成,由于民族信仰的复杂性,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作为战争打击的对象。[2]人类的战争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巨大而致命的。二战期间,作为法西斯三大巨头的意大利,也曾声称,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而罢战,至于意大利投降的真实原因,这里不作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则没有这么幸运,如位于阿富汗巴米扬地区的“巴米扬大佛”历尽沧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2001年3月惨遭塔利班的轰炸,这尊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毁之殆尽。(www.xing528.com)
3.人为盗取与破坏
除了自然环境变迁与战争破坏之外,人为盗取所带来的文物损坏与流失也是致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曾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量的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遭受着严重的人为破坏,许多文物不断地走向非正常消亡。广大的文物工作者曾提出,当前如果再不抓紧对一些文物、古代墓葬以及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未来将会出现无古可考,并且还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自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量的古墓被盗,大量的文物被偷偷出卖,人为破坏和盗取的情况非常严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