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楚文化与‘一带一路’-兴起时间及繁荣情况分析

荆楚文化与‘一带一路’-兴起时间及繁荣情况分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小汉口”兴起时间表大多数的“小汉口”,形成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汉口这座市镇的上升期。根据笔者统计在78个被称为“小汉口”的市镇中,共有44个市镇(见表2)繁荣兴起于明清时期,占了“小汉口”总数的绝大多数。羊楼洞曾经是万里茶道的重要一环,因茶叶贸易兴盛起来。战火摧残下,一些地方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却无意间让另一些地方盛于一时,一些“小汉口”正是在此时兴起的。

荆楚文化与‘一带一路’-兴起时间及繁荣情况分析

汉口是在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形成,所以它成为著名的商业市镇也应是在明成化以后。然而,在那些被称为“小汉口”的商业市镇中,其中不乏一些在很早就已经比较繁荣的市镇。根据笔者统计在78个被称为“小汉口”的市镇中,有13个市镇(具体情况见图1)是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比较繁荣了。河南的驻马店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繁荣了,两汉时期为一大都会。蔡甸古镇(今属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历来为“兵家必据之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了一大都会。武汉市江夏区的金口镇在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水运条件,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是“黄金口岸”了,东上西下的商船络绎不绝。金牛镇(今属湖北省大冶市)在唐朝时,依托发达的水运,即“九县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了有名的商业市镇。安陆(今属湖北省孝感市)唐时为安陆都督府所在地,人口众多,商业密集。沙窝镇(今属河南省新县)在唐代曾有军队驻扎此地,于是商随兵兴,发展形成了专门服务于军队的商业,再加上过往商人食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市。这几个市镇虽然兴起较早,但是它们并没有持续它们的繁荣,保持住它们的地位,而是被后起之秀汉口所赶超,并要借用汉口的名讳来变现自己的繁华。这反映了在市镇的发展中存在新老更替的情况。

图1 “小汉口”兴起时间表

大多数的“小汉口”,形成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汉口这座市镇的上升期。我们知道,汉口在明清时期,成了四大名镇之一[2],叶调元曾经在《汉口竹枝词》中写道:“茶庵直上通桥口,后市前街屋似鳞。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3]可见当时汉口商业是何等的繁华。在汉口走向繁华的同时,“小汉口”们也开始遍地开花。根据笔者统计在78个被称为“小汉口”的市镇中,共有44个市镇(见表2)繁荣兴起于明清时期,占了“小汉口”总数的绝大多数。

在明清时期兴起的“小汉口”中,它们的发展有些与汉口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有些关系则不是很大。

一些“小汉口”是大汉口的次一级市场,它们输出与输入的货物都要经过大汉口才能到达目的地,故联系较为紧密。周口市是河南著名的“小汉口”,它在明末清初时对外贸易就开始兴起,本区的大量农产品在这里集合,再转口到汉口分销到全国。清光绪十三年(1887),英和记公司在周口设庄收购鲜蛋,运至汉口加工后转运出口,同时私人行庄收购山羊皮运至汉口,再转运出口西欧诸国。

羊楼洞曾经是万里茶道的重要一环,因茶叶贸易兴盛起来。因为茶叶贸易,羊楼洞与汉口紧密的连在一起。由于羊楼洞位于鄂东南偏远山区,远离省城,加工技术、交通都相对落后,曾经有茶商在羊楼洞收购茶叶后在当地就地加工,但是后来由于加工成本实在太高,不得不转至汉口之后再用机器对茶叶进行加工。除此之外,“自俄国施行茶叶托拉斯,并划我国内外蒙古为经济范围后,加之国内匪乱频仍,交通阻隔”,以至于华商“不克直接交易,大部分志茶砖皆在汉口销于俄商”[4]。茶叶在汉口打包后,销往俄国的茶叶将运往樊城,在“樊城起岸后,装大车运往张家口”。销往蒙古地区茶叶则是在经汉水到达老河口镇后再起岸转陆运,“从老河口以骡子和大车运往山西省靠长城口外一个重要城市归化厅,然后由归化厅分销于蒙古全境”[5],这里的老河口也是一座拥有“小汉口”称号的市镇。我们可以看出茶叶贸易的发展紧密地将三个市镇联系在一起,其中汉口是中心,而另外两个市镇很显然是在汉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今属于麻城市的“小汉口”宋埠镇也是在与汉口发生紧密联系后才发展起来的。宋埠镇地理位置险要,为几县交会之处,同时也有河流经过,水运发达,在近代宋埠镇发展起来了繁荣的鲜蛋行业。1909年,外商来到宋埠贸易。英商设在汉口的和记蛋厂于宋埠设庄收购鲜蛋,然后再篓装运到汉口,加工成蛋粉,销售于欧美[6]。这里的宋埠镇与羊楼洞一样,它们本身只提供原产品,而不能提供加工技术,只能依靠汉口比较发达的技术,来对原材料进行初步加工。(www.xing528.com)

在经济上与汉口发生紧密联系的“小汉口”还有很多,比如老河口(今襄阳市)的粮食,天门岳口的棉花、土布都源源不断运往汉口加工。在这里“小汉口”们成了汉口的原料供给地,而汉口则是这些原料的中转站,在初步加工后,这些原材料将被运往海外。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小汉口”都与汉口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小汉口”更多只是一个形容当地商业非常繁华的赞美之词。明清时期盐业近乎成了最挣钱的行业,商人们通过从官府那里获得盐引,在到其他地方行盐,由于盐商行盐近乎是垄断性的,所以盐业十分暴利,一些运盐的转口之地,成了著名的商业市镇。建始县的花果坪,明清时期为川盐入湘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使其成了当地最为繁华的市镇,故有“小汉口”之称。四川的“小汉口”石桥镇(今属四川省简阳市),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由于它“为四川食盐集中产地之一,为引盐批验要地”。湖南的“小汉口”聂市镇,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南方起点,它的繁荣得益于该地产的茶叶经过水路或者陆路运到川、滇、藏等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并不经过汉口,显然与汉口的经济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小池镇(今属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位于鄂赣两省交界地带的鄂东南地区,与江西省的重要商业城镇九江隔岸相望,小池镇能被称作“小汉口”主要归功于鄂赣两省的跨省贸易,而与汉口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小池的大量农副产品被运到九江转卖而不是汉口,而作为通商口岸的九江同时也把外商带过来的洋货通过小池,销往到目的地。这些与汉口在经济上并没有多大关系的市镇,之所以会自称或者被称“小汉口”,主要原因还是汉口是这一区域内最大的商业市镇,成了人们心中繁荣的代名词。

最后还有部分“小汉口”兴起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纷争不断的国家,故此时兴起的“小汉口”大多与战争存在着某种联系。战火摧残下,一些地方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却无意间让另一些地方盛于一时,一些“小汉口”正是在此时兴起的。在“民国”时期汉口已经成了一座十分国际化以及现代化的都市,一度成了汉口特别市直辖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它的经济地位已经不言而喻,所以即使处于战争地带,“汉口”的繁荣也给人印象深刻。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苏区内诞生了一批“小汉口”,如碾子垭古镇、七里坪,这两地并不具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苏区内的物资基本上需要通过这里中转才能到达目的地。

在战争中催生或者复兴的“小汉口”以抗日战争时期最多。洋坪镇(今属湖北省远安县)之所以能被称作“小汉口”,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处商人云集洋坪,购销业务迅猛发展,南漳保康等地的黄丝、木耳、药材等土特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经洋坪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花果坪得到复兴大量客商云集于此,从事贸易活动,使花果坪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汉口”[7]。此外,龙港镇(今属湖北省阳新县)、长堤村(今属湖北省荆州石首县古长堤村)、鱼洋关(今属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石桥镇(今属四川省简阳镇)、马山口镇(河南)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兴起,或者复兴起来的。这些市镇成为商业繁荣的“小汉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小汉口”的意义,大量的抗战物资,及抗战后方急需的生活用品通过这些“小汉口”运到目的地,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战争时期形成的“小汉口”对于战争的正义一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它的形成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战争促使它兴起,这就决定了它的繁荣是短命的,在战争结束,社会稳定后,这些“战争中的蔷薇”很快又衰落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