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原观主要是基于华夏族的记忆,“一路”(关中东出的孔道——崤函、潼关道)在早期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通过周、秦、汉、唐的历史事实一次次强化着人们的认知,使人们认为中原的关键是贯通两核(西安、洛阳)的崤函、潼关道。秦国以偏狭之地以一当六,一统天下后,楚人刘邦宁愿定都于异地,当时的贵族项羽认为这是很掉面子的事情,但是其后的楚汉争霸和汉朝剪灭异性王、评定七国叛乱等一次又一次事件证明了刘邦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由陕西关中东出,面临一个西高东低的地势,就我国大地势来说是从第二级台阶下降到第一级台阶。这个地区是中华民族发源的摇篮之一,曾经是周至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貌以西部黄土高原中间夹着的一系列中山为主,包括秦岭北坡、崤山、熊耳山、嵩山、中条山等一系列山地。这条孔道在西段只有一条三门峡峡谷可以穿行,东段以洛阳盆地为起点,可以向四个方向进出:东北在孟津渡过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东向沿黄河南岸经郑州、开封东去,东南穿过嵩山沿颍水东去,或沿汝水而至淮河流域。所以,由关中东出洛阳的交通关键是三门峡黄河峡谷南岸的潼关—函谷关道,得潼关—函谷关道得中原。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位于传统中原腹部的江汉平原逐渐兴起,汉水、长江中下游湖泊群尽为楚国所有,“一带”的重要性显露出来。楚人颇不耐烦地说自己是“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肠胃不和的时候,两河交汇的江汉平原疾病缠身,但是练会了丹田之气,提高了抗击打能力,江汉平原腹部宽阔的优越性便显露无遗,毕竟北方是苦寒之地,对农业民族来说发展空间有限,而穿着“铁布衫”的楚国可以尽兴地开疆拓土。
从地理上讲,江汉平原通往中原其实更为便捷,这里只要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共同体,利用其地便捷的通道,便可以把湖泊群连接起来,形成“一带”,相对于“一路”的中原诸小国来说更有优势。而江汉平原通往中原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商山—武关道”。关中通往南阳盆地和襄樊的主要交通线,这条道路的走向是:西安—灞桥—蓝田—峣关—商县—武关—内乡—南阳—邓县—襄樊。总体来说,商山—武关道可以确保关中对江汉的战略优势,但相对于潼关—函谷关道来说,商山—武关道又是险峻的关中的软肋。秦楚争霸,楚国丢失了商於之地便前功尽弃。秦末刘邦自武关进军关中,屯兵灞上,秦王子婴不得不出降,从而比声势更胜的项羽捷足先登。(www.xing528.com)
“南襄隘道”。南阳盆地与襄樊之间的古代著名道路,又称夏路。南阳盆地由外方山、伏牛山、大洪山等秦岭东南山地围成,盆地东北方城一带有一个断陷,使得南阳盆地不太费力就与黄淮平原相通,与中原诸夏相通,史称夏路。
“义阳三关”。淮河上游与长江之间横亘着大别山,古代主要是通过“义阳三关”的陆路联系。三楚的划分与义阳三关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以太湖一带的吴为东楚,淮河以北、彭城以西为西楚,楚故都江陵一带为南楚。
“巢淝通道”。历史上巢湖、芜湖与江西北部一带有楚头吴尾之称。上古时期,长江风大浪急,故人尚未能够驾驭舟船于长江航行,吴楚交兵时,吴国军队多由此渡江入淮,再西行至荆楚。
“商山—武关道”“南襄隘道”“义阳三关”“巢淝通道”这四条道路使得楚国可以从来西、北、东三个方向向中原进发,无疑比道路狭窄的传统中原诸国占据了优势。这些道路在楚国的掌控下,就把汉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群连接为一体,形成了新中原的“一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