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包容的条件,包容是开放的目标,开放包容对于实现和合、产生新事物创造了条件。包容,首要含义是上对下的宽容,《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其次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或者主体对客体的容纳。前蜀杜光庭《皇后修三元大醮词》:“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包容并没有太多的阐释,但是它与和合是密不可分的,与和合一起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由于地处中心位置,荆楚地方有了文化接纳甲方、多元共存的特性,而且在五方杂处中不断实现文化交融与汇通,荆楚之地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1.“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
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它沟通南北、连接东西,其地域文化带有明显的混合特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荆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例如,古代楚国在民族政策上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方针,在统一江淮广大地区众多诸侯小国和少数民族部落的过程中,实行团结安抚政策,因而“甚得江汉间民和”。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楚人乐于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并积极引进。如楚国的青铜铸造和冶炼技术等,都是在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化长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于楚文化没有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沉淀,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文化有明显的差距。在后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楚文化对优秀的中原文化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借鉴,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较,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的。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比较理性地认识鬼神,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楚民族还没有完全进入理性时代,还保留着某些人类童年时的天真,神话思维照样存在,宗教气氛同样的炙热,人性没有完全被扭曲,独立意识同样普遍,封建伦理道德比较淡漠。”
2.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www.xing528.com)
延续800多年的楚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实现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之中,各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和生产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对楚国产生影响。楚国是在融合了这些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其文化也是他们的文化的基础和氛围上成长起来。
在辟外荆山的艰难岁月中,楚人处在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他们没有民族的优势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发展壮大。因此,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楚人充分利用长江、黄河两大文明交接带的地利之便,兼采华夏与其他民族之长,使楚文化有了比当时的中原文化难以比拟的生机和活力,并在周室衰落时迅速发展起来。周室东迁后,楚人在南北扩展的战争中,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民族兼容并包,使荆楚地区犹如一个巨大的调色板,在对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过程中,不断调和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层面的文化原色,逐渐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具有独特特色的荆楚文化。也正因为荆楚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这两大特点,所以,在近代中西方文化剧烈的碰撞中,荆楚文化在对西方文化显示出较强的兼容性的基础上,在文化转型和新文化建设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这种包容精神,使荆楚文化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在吸纳中持续更新和发展,永葆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与时俱进、首开风气的先进文化。
“开放包容”是荆楚文化的独特内核,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是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而不衰、一脉相承而不断的根本依据。在古代,“和合包容”思想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静态的、内敛的、被动的,对异质文明的入侵也没有进行你死我活的打击和排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