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洪建华竹刻笔筒鉴赏-竹刻笔筒鉴赏

洪建华竹刻笔筒鉴赏-竹刻笔筒鉴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一位“70后”继承了这一传统,创作了《农家乐》笔筒,拓展了竹刻的表现力。《农家乐》笔筒由圆雕、高浮雕、浅刻结合而成,为通景式,连贯画面,是近现代绝无仅有的竹刻佳作,它的作者就是杰出的竹人洪建华。《农家乐》笔筒这一切说明洪建华观察生活之细腻,运筹安排之精到,刻画表达之巧妙。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竹林七贤》笔筒,这是该院成立以来收藏的唯一的现代竹刻作品。

洪建华竹刻笔筒鉴赏-竹刻笔筒鉴赏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绘画艺术中反映农业活动的并不多,直到南宋刘松年画了《耕织图》,才打破了这一寂寞局面。竹刻兴起后,凡有人物的高浮雕、薄地阳文等,都以文人雅士为主角,表现他们的闲情逸致,或以文学名篇为题材。直到晚清才出现佚名竹人的高浮雕《耕织图》笔筒,这也属凤毛麟角。如今一位“70后”继承了这一传统,创作了《农家乐》笔筒,拓展了竹刻的表现力。

《农家乐》笔筒由圆雕、高浮雕、浅刻结合而成,为通景式,连贯画面,是近现代绝无仅有的竹刻佳作,它的作者就是杰出的竹人洪建华。

这件作品把麦收时节的丰收景象刻画得细致入微,从收割、运输、脱粒、扬场到麦子进仓,环环相扣,二十个人左右各司其职,姿态各异。

虽各不相同,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每个人都流露着丰收的喜悦。

饶有趣味的是打麦场边上一小孩哭闹在地,一老农似乎在哄他:“快起来,回家用新麦粉烙饼给你吃!”笔者认为这是洪建华的神来之笔,如同画潺潺溪水,必定要在水流中置一石块,造成曲折;写狂草,一路顺笔,必定会有一二处用逆笔,显得崎岖一样,这样安排增加了生活气息。

打麦场上一中年农民执扇抄在后背,这一刻画极其生活化:第一,扇子点明了眼下正是“五月人倍忙”的初夏季节,第二,随时可插在后腰,防止汗流浃背时褂子沾在背部。

《农家乐》笔筒

这一切说明洪建华观察生活之细腻,运筹安排之精到,刻画表达之巧妙。

作品中这么多人分成几组,有挑担肩扛,有簸箕扬麦,还有脱粒等,看似不相连缀,其实互相呼应,形散神不散。这显示了洪建华驾驭复杂场面的高超能力。

作品刀法颇见功力:竹林剜至五六层,竹、棕榈、松、藤皆挑空而出,雕刻起来唯有小心翼翼,刻断只能前功尽弃。

他用圆雕、深浮雕表现人物,云朵、竹、棕榈叶皆用浅刻,深浅结合,运刀自如。

人物衣褶高度概括,仅寥寥几刀是为简;竹、棕榈叶、松针、麦穗、瓦片甚至编织成的箩筐,都一一交代,毫不含糊是为繁。简繁相照,画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除了用竹子刻了几件《农家乐》,他还用紫檀刻了这一题材。

相较于众多一窝蜂刻留青,只会照着别人画稿刻的新竹人来说,洪建华勇于挑战高难度,专拣难的刻,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洪建华,1971年生,号徽洪,安徽省黄山市人。(www.xing528.com)

黄山市古称徽州,历来文风兴盛,家家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曾出了不少文人学者。

徽州人又善经商,因有读书底子,皆按儒家道德准则行事,或称为“儒商”。他们致富后就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高大恢宏的徽派院落,并用砖石木雕装饰其间,所以“三雕”风行,加上陈设的竹雕器物,徽州简直就是一个雕刻博物馆。洪建华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老家,一个叫“洪坑”的小山村,竟然出了十八位进士及十七位举人,立了五座牌坊。洪家祠堂的砖石木雕精美绝伦,对他的视觉冲击日积月累,激发了他的雕刻天赋。小学时,其他同学游戏玩耍,他会在竹筷上或捡来的竹根上仿雕喜鹊、牛、羊甚至狮子,虽然稚嫩,却像模像样。懂行的老人说他能抓住形。他深知自己爱好雕刻,难以改弦易辙,所以16岁初中毕业,进了徽州区木雕家具工艺厂,拜著名艺人王金生为师,学习徽派竹木雕。

王金生师从汪叙伦,汪师从李祥顺,李师从李希乔,师承关系一直可追溯到李流芳,直至朱松邻。李流芳原籍徽州,流寓嘉定,才成为嘉定竹刻的代表人物,朱松邻亦“世本新安(即徽州), 自宋建炎移居华亭,又六世而东涉,遂为嘉定人”。朱松邻本是书画家,属新安派无疑。因此嘉定竹刻的发生、发展受新安画派的影响不可低估。由此看来,洪建华学艺学到了根上,学在了源头。

王金生师傅见洪建华悟性特强,就倾其所有传授,洪建华虚怀若谷,认真学。他平时不停琢磨一些细节,比如弈者执棋的手指该怎么表现,文人雅士沉思该是什么状态等。有时入了迷,工友们都以为他走火入魔了……不多久他就掌握了所有技法,开始仿刻明清佳作。

还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那就是王世襄理论上的引领。虽然初始他并没直接听到王老的教诲、点拨,但王老通过著作引领他在正确轨道上前行。

那时他还在厂里上班。王老1980年出版的《竹刻艺术》辗转来到他上班所在地一个小镇的书摊上。摊主开价18元,相当于他大半月工资。以当时物价来说很贵。但他还是咬牙买了下来。从此他把此书奉为圭臬,王老的一些经典观点,他背得滚瓜烂熟。 日后的创作他会遵照这些观点付诸实践中去。

直到2006年他才得以谒见王老。王老评价他的作品“胜过当代多数竹人”,语重心长希望他效法“前人中登峰造极之辈”,多看顾珏、吴鲁珍、朱小松夺人心魄的作品,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要广为借鉴,如攻圆雕当多看古代雕刻塑像等。如攻浅刻、留青、深刻、透雕当多看绘画及名家作品;加强学识修养,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洪建华把王老的教诲铭记在心上,指导自己竹刻实践。与之前相比,之后的作品乡土特色更浓郁,文化意蕴更深厚,技法更精湛细腻,如《徽乡行》《松鹤延年》《农家乐》等。

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竹林七贤》笔筒,这是该院成立以来收藏的唯一的现代竹刻作品。专家刘静赞道:“洪建华的竹刻已达到清初鼎盛时期的水平。”

国家顶级博物馆的破例, 引发了众多博物馆跟进。《农家乐》笔筒被农业博物馆收藏,《松鹤延年》笔筒被工艺美术馆收藏,《徽乡行》四条屏被工艺馆有偿收藏,《和谐》笔筒被“扬帆奥运”组委会收藏;央视璠出了以他为主角的教育片《竹刻的制作》,接着安徽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央视二套以及香港、澳门等电视台也报道了他的竹刻艺术,至于纸媒报道更是不计其数,特别是家乡报纸—《—黄山日报》《新安晚报》直至省报《安徽日报》,多角度、全方位对他进行多次报道。

归结起来洪建华的成功是由雕刻天赋、徽派传统竹木雕艺术的滋养、王世襄的理论引领以及他本人善于抓住一切机遇,这四方面决定的。

洪建华是年轻竹人中最幸运的一位,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首先,他技艺学成,正逢改革开放,打破了以往一切禁锢,氛围日益宽松,使他在仿古、复古时,不必像上辈竹人担心会受到批判,这是天时。其次,他所在的家乡山水灵秀、建筑恢宏,砖木石雕不计其数,给他以启迪、借鉴和灵感,这是地利。再次,当他小有成就,各路记者竞相采访、报道他,各级领导在繁忙的政务中关注他,为他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拨地让他建博物馆;黄山学院艺术系聘他为客座教授,安徽非遗研究中心聘他为客座研究员,这是人和。

洪建华是位多产的竹人,许多作品以仿古为主,吸收了传统徽派竹刻的特点,场面宏大却井然有序,人物众多而不失生动多姿。雕刻深浅结合,层次分明,纵深感及立体感兼具。因其功力深厚,不惧繁复,章法布局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奇。 目前他正值年富力强,希望他仿古之外,多创作一些现代作品。

(图片由洪建华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