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说:“浅浮雕之画稿,余以为非刻者自为之不可。以画景不在同一平面上,也不能一次画成。安得有画家随时在旁,为搦管作稿耶?……三朱、两周及吴鲁珍等刻高浅浮雕,皆极精工,因知其非兼擅绘事,不能胜任也。”后来竹刻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不是书画家的人也来刻竹。他们不会起稿,为图省事,一窝蜂刻起留青,就形成了清晚期至今竹刻“平浅单一”的趋势。也有逆流而上的,那就是昆山竹人徐庆全刻的深浮雕笔筒。
他在笔筒上仿刻吴之璠的《东山报捷》。
这是东晋谢安以少胜多战胜苻坚,捷报传来仍不动声色地与人对弈的故事。吴之璠的原作相当精彩,乾隆见了赞不绝口, 曾题诗三首加以赞扬。此作品在21世纪被列为故宫一百件国宝之一。仿这样一件精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徐庆全做到了。他的作品与吴之璠原作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是章法趋同。吴之璠的原作疏密、动静、深浅、主次等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徐庆全仿刻也遵循吴的章法,妥帖安排人物、景物,显示了他的三维空间思维和绘画功底。他根据平面的图片,随刻随画,直至刻成深浮雕。
二是难度增加。吴之璠原作是黄杨木雕,徐庆全用的是竹子。雕刻起来,竹子有丝绺,比黄杨木难多了。他选竹筒刻这一题材,彰显了攻坚克难的勇气。
《东山报捷》笔筒
三是细腻不输原作。吴之璠的原作所以精彩,在于细节的精雕细刻。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镇定自如的统帅风度,在他从容投下棋子的一刹那显露出来,与之对照的是对弈者的踌躇,举棋不定,观棋者欲言又止的神态。雕刻人物无个性特征易,传神就难。吴之璠以超凡的雕刻技巧,表现出最动人的瞬间。徐庆全对此有较深理解,仿刻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与原作相差无几。松树、山岩、马匹、云层及松针、松皮鳞片等下了很大功夫,进刀细致细腻。深浮雕的“洼隆浅深,可五六层”,徐庆全也做到了。
当然不能说十全十美了,以笔者管见,还有不足之处。
谢安与人对弈,一人观看,这为主景,从人体比例来说,似乎小了些,其实应该大些,稍作夸张。另外,三人周围空间应当疏朗些,仿刻显得局促了。
仿刻三个仕女开相不美,也太实。吴之璠原作三个仕女身材苗条,都是瓜子脸,五官影影绰绰,虚之,突出了主景三人,焦点引向主角谢安,仿刻这一点有差距。(www.xing528.com)
但毕竟瑕不掩瑜,单就勇于刻深浮雕来说,值得鼓励。徐庆全从摹稿到竹筒上勾绘,再到大开大合雕琢,直至精雕细刻,花费的时间是留青刻的四五倍。耐住寂寞、甘于清贫的精神令人钦佩。
徐庆全还用深浮雕刻《西厢记》笔筒,虽也是仿刻,章法、刀法颇见功力。
人们常说江南人心灵手巧,徐庆全可称得上是典型了。他敢于创作一些别人不敢涉足的题材,比如他创作透雕《夔龙纹香筒》、圆雕《活环提梁瓶》。这两件作品以装饰性见长,难度大,耗时多,稍有不慎,夔龙纹、活环就会刻断。现在它们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光说他“心灵手巧”是不够的,还应加上“心思缜密”,运刀“一丝不苟”。
至于留青,他摈弃了花鸟鱼虫等较易内容,在扇骨上刻《石鼓文》。到目前为止,敢于挑战这高难度题材的只有张楫如、张契之、黄山泉、周玉菁和他。
扇骨上刻《石鼓文》难就难在字小如粟,空隙少;难就难在笔画多,转折多弧圆,这给运刀带来极大掣肘,不亲为真不知其中艰辛。但是他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完成这一难题,如果加上之前的搜集、默读、临写,总共花了一年时间。他还花差不多时间镌刻了《毛公鼎》铭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浮躁盛行的当下,他的“倔”劲真是难能可贵。
徐庆全,1956年生,昆山周庄人。钟灵毓秀的周庄养育了他,使他充满灵气。雕件只要看一眼,他就能领悟其中门道。这得益于他从小喜欢画画。他初中毕业后曾学过家具木雕。在同时代人中,他特别珍惜时间用来学习。插队时逢到下雨不出工,别人围拢了打牌,他忙着写生、画素描、练字。知青大返城,他进昆山制药厂,生活相对安定,仍不懈习画、练字。他开始象牙微刻,后又以竹刻为终身职业,这都源于一次逛文物商店受到的启发,他完全靠自学掌握了这两门技艺。
从事艺术活动,在未成名之前是要靠一定经济实力支撑的。正当他在刻竹路上勤奋跋涉之时,遭遇了企业不景气导致下岗的挫折。断了虽微薄但尚能果腹的月薪,刻竹变得异常艰难。他不光要考虑构图、用刀、题款等,还要筹划柴米油盐酱醋茶。好在他有一位贤内助,与他一起分担了餐炊重担,使他不致中断对各种刀法的钻研和多种样式的探索。如今留青、深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刀法尽在掌控之中;臂搁、扇骨、笔筒等样式的布局,呈现的效果了然于胸。他的技艺越来越娴熟,作品越来越精细,而且富有韵味。为此他于2005年获高级工艺师职称,2007年获“民间工艺家”称号,2009年他的竹刻《周恩来肖像》获苏州工艺美术大赛金奖。另外,象牙微雕得奖次数更多,在此就不介绍了。
(图片由徐庆全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