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倪小舟《西园雅集》竹刻笔筒鉴赏

倪小舟《西园雅集》竹刻笔筒鉴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园雅集》说的是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聚集西园,浅唱低吟,畅叙友情的一次活动。《西园雅集》笔筒一是写意与写实结合。因为要随铲、随画、随刻,一般竹人视高浮雕为畏途,只刻留青,而倪小舟迎难而上,创作出《西园雅集》高浮雕笔筒,过后他又刻《伯牙抚琴》等七八个高浮雕笔筒,为的是熟悉前辈竹人各种刀法,在传承基础上创新。

倪小舟《西园雅集》竹刻笔筒鉴赏

王世襄担心“盛行于往昔, 曾创作出雕刻精品之圆雕、高浮雕、透雕诸法逐渐失传”。其实王老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多数新竹人会选择较易的留青刻,但富有进取心的竹人仍会用高浮雕、圆雕等较难的技法来创作,倪小舟就是这样的竹人。

现在来剖析他的《西园雅集》笔筒。

《西园雅集》说的是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聚集西园,浅唱低吟,畅叙友情的一次活动。后来米芾、杨士奇作了《西园雅集园记》,描绘了当时盛况,给后世艺人创作留下了文字依据。倪小舟以同名宋画为范本,根据竹筒特点进行运筹,重新作了安排,雕刻技法则视意境而定,并不拘泥于一种刀法。综合来看,他做到了三个结合。

《西园雅集》笔筒

一是写意与写实结合。

既称雅集,文人不会只有一两个,倪小舟刻了十几个。因为人多,形体只能缩小,运刀受限制,他采用了写意手法,细节省去,高度概括简略。即使如此,仍能清晰看出所有文人的神情相当专注,黄庭坚盯着颏下无须正挥毫作赋的秦少游,秦的背后站着老师苏东坡,东坡背后是佛印带来的小沙弥,佛印和尚站在外层……

两棵松树雕刻十分细致,主干上的节疤、鳞皮清晰可见,非常写实。他继承了吴之璠所创的层叠遮掩法,将前一棵与后一棵、主干与枝杈交叉重叠,加强了景深。

写意与写实结合使作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因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流于浅显,又不致被误认为粗率单调。

二是深雕与浅刻结合。

深雕一般深入五六层,倪小舟做到了。刀锋所至,枝干或挑出,脱离背景,或隐于前树之后。令人称奇的是,即使是案桌边垂下的长卷一段也极其生动。这些都为深雕。

远处巉岩壁立、清溪湍急及近景松针、脸部五官都为浅刻。

深雕与浅刻结合,体现了倪小舟对全局的精心运筹和掌控多种刀法的能力。

三是疏密结合。

篆刻章法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倪小舟深谙此道,并借鉴到竹刻当中。其中人物分成两组,一组八人,一组十人,第一组秦少游与东坡有间隙,其他都是人挨着人,密不透风。然而两组人中间留出大片空隙,布置山水,营造出一片幽静、雅逸的氛围。松针更是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说高浮雕“层次变化多于浅浮雕,景物亦更圆浑,或竟有如立体圆雕者。赵圻《竹笔尊赋》序曰: ‘一尊之间因形造境,无美不出。洼隆浅深,可五六层,漏沉其次也。’寥寥数语,颇能道出高浮雕设计造型之特色。为作画稿,除顷己道及随铲、随画、随刻之法外,恐更无简易之方”。因为要随铲、随画、随刻,一般竹人视高浮雕为畏途,只刻留青,而倪小舟迎难而上,创作出《西园雅集》高浮雕笔筒,过后他又刻《伯牙抚琴》等七八个高浮雕笔筒,为的是熟悉前辈竹人各种刀法,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这些体现了他的进取精神和深厚功力。(www.xing528.com)

倪小舟,1962年生,昆山人,从小阅读古文得知古代文人爱竹,他仿效先贤为自己取字“问竹”。青年时期他曾去皖南山村住了三年,为的就是赏竹,与竹亲密接触,兼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成为专业竹人后,每年秋冬他总要去山里选竹、采竹。他的足迹踏遍宜兴、安吉、遂昌、磐安,还有龙游的山野竹林,最远曾到云贵川交界的大山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采到了心仪的琼竹、楠竹。他仰慕竹的高洁坚贞,钦佩竹的虚心,感叹竹的默默奉献,他努力用竹的品格锻造自己。 “60后”中像他这样爱竹的竹人是极罕见的。

“爱屋及乌”这一成语用在倪小舟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他爱竹,连带爱上了一切竹制品。遇有合意的,他一律收入囊中。一次去西塘,看到古玩店内有“竹夫人”,颜色已发红,他毫不犹豫买下。一次在公交站台见一乞丐手中的叫花竹棒,颇可爱,又将它买下。他还收藏了有些年头的多节鱼竿,编织精美的竹篮……如今这些竹制品静静地陈列在昆山巴城的“倪小舟博物馆”。

为使自己的竹刻作品有内涵,他刻苦学习传统文化,博览书画典籍,并与著名书法家沙曼翁结成忘年交。与沙老的切磋,加上自身的悟性,使他对刻名家书画有了更深理解。因此各地书画家直接在竹上替他挥毫,他能十分精准地刻出笔意墨韵。他根据书画家们运笔轻重、疾徐以及墨迹浓淡、枯湿,决定运刀深浅、迅缓、轻重。他刻的沙曼翁、陆家衡、老铁、华人德、王锡麒诸位的书画十分精彩。

他取得的艺术成就引来好评如潮,沙曼翁除为他书斋“友竹轩”书额,还赞道:“吾友倪小舟兄生性清逸,雅好爱竹刻,并与竹为友, 自署斋额曰‘友竹轩’,索为书因记之,爱新觉罗·曼翁年八十六。”

华人德题:“‘毫芒之间,游刃有余。’昆山倪君小舟擅刻竹,所刻与原迹不失毫发,雅致精微,有书卷之气。庚寅岁九月初吉于古薇山房。”

马伯乐题:“刻竹一道盛于明清,尤于江南地区代有名手。技艺精绝。小舟先生于此道潜心研究,尤有独到造诣。陆羽品茶为其近作精品,于泼墨芭蕉之处理层次分明,丝缕顿挫,令人叹为妙绝,特为拈出以志钦佩。庚寅早秋马伯乐识于听枫园。”

王锡麒题:“小舟刻家铁笔惊世,所作每为藏家珍爱,吴地钟灵毓秀文风蔚然。此件隽永可喜,宜宝之。七十三叟王锡麒记。”再题“竹艺千秋”。

陆家衡为他写下《次韵和归玄恭题竹五首》:“笔蘸辛酸墨带霖,图成老干与新篁。韩珍亦有思乡念,历却飘洋归我堂。(其一)冻雨寒云春信迟,淇园犹有岁寒姿。君看直节凌云志,都在风欺雪压时。(其二)千尺龙蛇舞碧天,风前雨后有余妍。道人醉倒维摩宝,不梦湘江梦渭川。(其三)疏分枝叶密成丛,画法原由书法工。侧笔中锋随意扫,何须成竹在胸中。(其四)买来颜色似花红,点染春光作画工。惟独山人有奇癖,只研翠墨写寒丛。(其五)乙丑长夏录近作于种玉山房,持平陆家衡。”

还有很多外地书画家题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他没有陶醉在赞扬声中,而是清楚自己的不足。他开始搜集前辈作品,以便获得借鉴。一次去嘉定送参展作品,正逢一处拆房,一片断垣残壁。他进入空无一人的厨房,居然发现前辈潘行庸的扇骨遗弃在灶台上。当时欣喜之情无法形容,真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刻竹之余,拿出来摩挲品赏,与前辈对话,汲取灵感,感知秘要。 目前他已集藏一百多件前辈的竹刻作品。

另外,他早就开始收集木雕构件。他认为这些雕件的内容、章法和刀法都能给刻竹带来启示。他最得意的是干将路拆迁时,收集到的木雕构件装了一卡车。这么多年来,他收集了近千件木雕。空闲时细细品赏,觉得刀法与竹刻有很大不同。有几块雕刻极其精彩,他就反复揣摩,融会贯通后就用到刻竹之中,例如《倪小舟竹刻艺术馆》画册刊登的深雕人物摆件,仿佛可看到老房子窗棂上面的木雕影子,透雕《香熏》的构图,刀法则离木雕更近。可见他是个善于汲取其他艺术长处的竹人。

倪小舟目前正处知天命之年,思想成熟、理念清晰、 目力上佳、刀法精湛,是出佳作的年龄,我们期待他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图片由倪小舟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