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堤放牧图》笔筒是张泰中与著名青年画家陈如冬合作的一件作品。
牧童放牛是表现田园野趣的最好题材,历史上画这题材的画家很多。近现代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等,更是将这题材频频入画。陈如冬与前辈不同的是,他摒弃了水墨写意技法,采用工细严谨的宋画笔法。
宋画主流是院体画, 由一些宫廷画家所作,造型精细入微,笔墨精致,设色淡雅,与后来的文人画逸笔草草、恣肆狂放不同。这是考验画家功力的绘画。以这样的画入竹,同样考验着竹人的刀功。从笔筒呈现的效果看,泰中没有辜负这幅佳作。
《翠堤放牧图》笔筒,从牧童、牛的轮廓线所体现的节奏感,可以看出运刀的疾徐轻重,特别是牧童衣袖、裤腿,牛的腿部线条细微变化,完美体现了原作的墨韵。
堤边两棵杨树刻得十分精彩。树干皴裂带有瘿节,泰中运刀时,时而用中锋,时而用侧锋,顿挫折拙,淋漓尽致地将枯笔效果表现了出来。所以刻毕这一部分,他心情非常激动,感觉如有神助一般。
虚实关系中的“实”,只要刻出肯定明确的线条,“虚”就较难处理。但这也难不倒他,树干上的“虚”,他轻轻地刮,牛肚及下颌用蓑衣底刻法。这样,既有“虚”的效果,又显示了各自的质感,虚实相间尽在用刀变化之中。
《翠堤放牧图》笔筒
牧童的圆脸、屁股以及牛角、牛背线条圆润而不失有力劲挺,与树干、枝杈、节疤线条折拙,而呈现的厚重凝练形成了鲜明对照。
寥寥几刀将牧童稚嫩可爱的脸部刻得十分传神,悠然的神态虽说是原作者的神来之笔,但也得力于泰中的精心刻画。老牛回眸呼唤,小牛急步上前,两只牛眼线条刻得精微到位,很不容易。
泰中根据笔意,用刀善于变化而不失精准,因此画面生动,墨韵十足,趣味无穷。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阴刻作品。
画稿作者陈如冬,1970年生,当代著名画家。 自幼喜爱绘画,后受业于著名画家陈德奎先生,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现为吴门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所绘作品画面饱满,技法娴熟,设色清雅。作品于1993年至1994年曾两次在香港展出。1998年又在深圳办大型个展。
张泰中,1968年生,又字太中,号竹道人。
他从小喜欢绘画,信手涂鸦,十分可爱。上中学时进“国画兴趣班”,开始运笔皴擦晕染。后考上了工艺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扇厂,师从名家杨惠义学刻扇骨,成为盛丙云的再传弟子,开始了竹人生涯。(www.xing528.com)
他们这一代竹人是最幸运的,恰逢改革开放,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经高级的印刷技术大量复制。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消化,游走于国画、刻竹之间。
为探究国画的奥秘,他就教于著名画家张继馨、张晓飞、徐源绍、黄钟、陈如冬,听他们谈运筹“六法”、挥毫涂抹的心得,吸收对自己适用的部分,化为笔端的提按顿捺。
为能多出佳作,他立雪于徐秉言门下,又携竹刻习作拜访前辈沈觉初、周玉菁,聆听他们教诲。凡是刻竹有点成就的竹人,他都去切磋交流。来往于众多“师门”,他受益匪浅。
他深知刻竹要攀高峰,关键依托于绘画水平。绘画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有无艺术理论指引。于是他继续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深造于苏州丝绸工学院。辗转于多个“校门”,艺术修养得到极大提高。
当他对竹刻历史深入了解后,立志当一个周芷岩式的竹人。
周芷岩是清中期的一位画家兼竹人,他可以不绘稿直接在竹上恣意挥洒,刻山水、花鸟,是用竹刻表现文人笔情墨趣的开创者。
目前,张泰中离这目标越来越近。几次在展览现场,根据观众需要,他不打草稿,立马在竹上挥刀,疾徐自如,一会儿就刻出一幅浅刻山水或花鸟,所以人们称他为“快刀手”。
不要以为“快”就是粗率,也不要以为他只求“快”。如果他与名画家合作,会仔细琢磨画家的笔意、作品的意蕴,或酣畅淋漓,或精微细致,刻上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力求完美刻出原作墨韵。本文介绍的《翠堤放牧图》就刻了半个多月。
泰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使他倚桌能皴擦晕染作画,伏案能驰骋纵横刻竹。由于好学进取,文化底蕴深厚,无论绘画、竹刻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他的扇面《幽山高隐》获苏州首届英才扇面新作展佳作奖,国画《秋声》被中国美协苏州创作中心收藏,《秋满溪山》入选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展。扎实的绘画功底使竹刻格调高雅、淳厚,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展精英奖的有《松下高士图》和《双虎》,《寒香》则为中国竹刻艺术网收藏。
泰中除绘画刻竹,还善于团结热爱竹刻的“粉丝”,热心竹刻协会工作。前几年苏州竹刻协会成立,他众望所归,担任会长。协会初期只有十多名会员, 由于竹刻和他个人的魅力,至今已拥有六十多人。一直担心竹刻会失传的王世襄老先生在天之灵得知这一情况,一定会感到放心和欣慰。
(图片由张泰中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