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内容除山水、人物、花鸟等,还有草虫。因为它能表达田园野趣,刻者、藏者都喜欢。
现在就来介绍万一鹏的《竹叶络纬图》笔筒。
笔筒取竹子根部两节,刻竹叶两丛,一只络纬(纺织娘)伏竹叶上,欲振翅鸣叫。
看到如此刻画,我们就能联想起江南乡村的夏夜景象,仿佛耳边响起了“嘎嘎嘎”的织机声,田野趣味油然而生。
与前辈竹人全景式山水笔筒不同的是,万一鹏撷取的是局部,如同大特写,竹叶、络纬十分写实。可以从三方面着眼欣赏。
一是浮雕与阴刻对照。
《竹叶络纬图》笔筒
竹叶、竹枝采用深浮雕,甚至圆雕手法,特别是竹枝和络纬的大腿,脱离背景挑出,就需要掏空黏连部分,这是考验作者心细与否的关键之处,来不得半点马虎。
竹叶虽不多,但形态各异,有欹侧偏转的,也有平顺舒展的,十分自然、生动。络纬的翅翼及脚掌只有寥寥几刀,却形象饱满,为它增添了活气。
笔筒背面用阴刻法刻了胡厥文长篇题跋:
嘉定竹刻始于明代,盛于乾嘉,当时或由名流忿世藉以自隐,或以书画大家刻竹写意,如韩(侯)崤曾、周约之辈,都是前明遗老,不甘仕进。钱大昕、程庭鹭等乃是一代名人,每制一器,凝神默写,兴至奏刀,有经年而成者。是以瑰奇古茂,精雅绝俗,获得者珍如拱璧。逮清季则已成强弩之末。万君文元系画家赵大痴高足,精研竹刻,孜孜不倦。叔常三弟在大痴处见旧藏草虫笔筒,托为仿刻,然其形态已不若原刻之栩栩如生矣。迩近以政府培养,行将人才辈出,再仿精品,当更能神似也。一九五九年四月古疁胡厥文。
胡厥文是嘉定人,对竹刻的熟悉,对现状的担忧和对前景的憧憬全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后来政府重视,引导竹刻恢复,他做了不少工作。
笔筒正反阴阳运刀,呈现刀法的多样性,足见作者的匠心。(www.xing528.com)
二是动静对照。
一般来说,竹枝为静态,络纬爬行、摄食鸣叫为动态。但两者之间可以转化。微风吹拂,竹叶晃动,就为动态;络纬这时须警惕周围动静,蛰伏不动,就成静态。两者一动一静,就看观赏者如何联想。
三是疏密对照。
画面虽简单,但疏处如左面的嫩竹枝和几片新叶尽量疏,密处则不厌其密,不惜交叉重叠,遮盖掩映,还让络纬伏其上。疏密安排得当,画面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于细致朴茂中透出了不凡。
万一鹏(1916—1994) ,字啸云、文元,嘉定人。他生于耕读人家,父亲雅堂也是竹人。万一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年时师从清末秀才、书画家赵梦苏学画,还跟随书法家童星录学书法,因此他绘画、书法基本功扎实。刻竹受家庭熏陶,无师自通。阴刻、留青、陷地刻、薄地阳文、深浮雕无不得心应手。父亲不时点拔,他的竹刻技艺日益精进。只是他生不逢辰,空怀一身本领。
赏玩竹刻,需要社会安定,百姓富足。 自清末至民国,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影响波及雅好竹刻的群体,使他们无心购买,造成市场极度萎缩。文玉斋、文秀斋、晴翠斋、云霞室、瑞芝斋、谢荫轩等十几家竹刻店,门可罗雀。竹人为自救,只能在烟盒、筷子、墨盒等日用品上刻一些吉祥、祈福的词语,以求销路。万一鹏为养家糊口也只能如此。竹刻艺术沦落到这一步实在令人痛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采取措施组织合作社生产,竹刻得以延续,但仅限于外销。政治运动不断对竹刻发展产生阻滞,使之未能恢复元气。
这一颓势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挽回。改革开放为竹刻艺术迎来了春天。但万一鹏已是老眼昏花的花甲老人,只能凭经验指导一些初学者。之前他曾抽空刻过些许作品,如本文介绍的笔筒,就是应胡厥文之请于1959年仿刻的前人作品。
就作品而言,诚如胡厥文所说“其形态已不若原刻之栩栩如生矣”。仔细回想当时形势,万一鹏能排除干扰,静下心来刻出这样水平,已属非常不易。
“非不能为,是不易矣!”
(图片引自《嘉定竹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