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西厓《梅窗图》竹刻笔筒鉴赏

金西厓《梅窗图》竹刻笔筒鉴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以《梅窗图》笔筒为例,看金西厓怎样把清新之风吹进竹刻艺坛。《梅窗图》笔筒一大特色就是阴与阳的对比。《梅窗图》笔筒拓片《梅窗图》笔筒第二大特色就是被束帘帏的线条柔和流畅与梅枝虬曲稚拙对比。北楼是金西厓胞兄。金西厓刻竹勤奋,作品多而精致,受到众口赞誉。金西厓对竹刻的最大贡献就是写成了《刻竹小言》一书。之前他还出版了《可读庐刻竹拓本》与《金西厓刻竹》二书,记录他的刻竹业绩。

金西厓《梅窗图》竹刻笔筒鉴赏

王世襄在《竹刻概述》中指出: “19世纪后叶,竹刻艺术每况愈下,直至本世纪(20世纪)初金西厓、支慈庵等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如今以《梅窗图》笔筒为例,看金西厓怎样把清新之风吹进竹刻艺坛。

《梅窗图》笔筒一大特色就是阴与阳的对比。

梅枝被玻璃窗所隔部分,他留青筠,用阴刻法刻出,这仅是映影,为写意;未为窗遮隔的梅枝用留青刻,节疤、皴染一一表现,为写实。刻法不同,呈现阴与阳,这是形、影不同所必需的,否则无法区分两者不同。

《梅窗图》笔筒拓片

《梅窗图》笔筒

第二大特色就是被束帘帏的线条柔和流畅与梅枝虬曲稚拙对比。

帘帏为纤维织物。他用纤细灵动的线条,恰如其分表现了它的质感,梅枝的线条折拙粗放,表现了梅的铁骨铮铮,这两者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再者,窗棂横直线条与圆窗孤线对比,呈现丰富多姿的形态。

第三大特色就是糙与光的对比。

玻璃是近代工业生产的产物。以前窗户要么用纸糊,要么用明瓦,前辈竹人未曾在竹刻中表现过玻璃窗,因此无从借鉴。金西厓匠心独运,用糙地来衬托旁边玻璃的光滑,点睛三笔——窗棂刻出加深了“窗”的印象,又用写意手法表现梅枝因遮隔产生的轮廓不确定。从效果看,这样处理是成功的。所以这笔筒虽是“平浅”之作,但刻法多变,就不同于大多数“平浅”作品的“单一”;构图虽简略,因几组强烈对比,使作品有了新意,更因有了玻璃窗的表现,显得与时俱进。

落款用阴刻:“半窗图画梅花月”,癸亥三月北楼画,西厓刻,圆形白文篆书印“金”。

北楼是金西厓胞兄。(www.xing528.com)

金北楼(1878—1926) ,原名绍城,字巩北,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幼即嗜画,兼工书法篆刻及古文辞,留学英国法律。归国后曾在司法界任职。民国成立,任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筹设古物陈列厅,办中国画学研究会、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曾同陈师曾等赴日展览。工山水、花卉,精于摹古,有《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等著作。

金西厓是民国初全能型竹刻大家,一生刻了近千件作品,既有留青,也有阴刻,更有难度大的陷地深刻,如《荷花》臂搁,荷叶用阳及阴刻,花朵用陷地深刻,阴翻作阳,立体感特强,还有高浮雕。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他还用高浮雕将父亲的肖像刻在臂搁上。这些作品大部分由自己设计绘稿,一部分由两兄长绘稿,还有少量“题襟馆”书画善会画友的酬唱留墨,如吴昌硕、王震、吴待秋、吴湖帆张大千、江寒汀等。因他深谙画理,即使摹刻,也能将画中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点就是他重视做底。现在无法判断是谁发明了做底——胡桃底、沙底、蓑衣底,但他绝对是较早的一个。另一笔筒《秋菌图》就是刻的胡桃底。在这些糙底衬托下,“坚实而润泽之表层肌肤”熠熠生辉。

金西厓(1890—1979) ,原名绍坊,字季言,西厓为号,湖州南浔人。祖上经商致富,书香传家,富收藏。伯兄北楼、仲兄东溪、姐陶陶(王世襄母),都受过高等教育。伯兄与姐还曾游学欧洲,考察法律与美术

金西厓自幼聪慧、勤奋,受家庭熏陶,除刻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向伯兄学绘画、篆刻, 向仲兄学刻竹。他毕业于上海圣芳济学院,虽主修土木建筑,却醉心竹刻艺术。因为起点高,到他及冠之年,刻竹已趋成熟。褚德彝《竹人续录》称他:“擅书画、精鉴赏,并工刻竹, 日夕奏刀,无间寒暑。三年中刻扇骨至三百余枋。”

金西厓客居上海后,常参加“题襟馆”书画善会聚会,得以识见名誉会长吴昌硕大师,亲聆吴大师教诲指点,并结下深厚友谊。1926年,吴昌硕为他书“锲不舍斋”匾额,并题:“西厓仁兄精画刻业,孜孜无时或释,神奇工巧,四者兼备,实超于西篁(张希黄)、皎门(韩潮)之上,摘荀子语以颜其斋。丙寅初冬,安吉吴昌硕老。”后著名画家吴待秋在竹简上画《锲不舍斋图》,他用留青法刻成臂搁。

金西厓刻竹勤奋,作品多而精致,受到众口赞誉。他并垂范于后学,一扫清末竹刻艺术的颓势。

金西厓对竹刻的最大贡献就是写成了《刻竹小言》一书。

竹刻发展了四百多年,涌现了无数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风貌各不相同,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为什么前期与后期变化如此之大?初学者如何尽快掌握刻竹技法?金西厓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自身几十年经验,对竹刻艺术寻根溯源,将它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归纳出各自特点,并列举出杰出的代表人物,剖析他们的独特之处,让喜爱竹刻的人能深入了解竹刻。他又对技法作了详细阐述。《竹人录》《竹人续录》“仅叙史传”,《刻竹小言》则是一部“对竹雕作出最全面研究”的著作(香港竹刻收藏家叶义语)。因他是行家里手,书中对竹刻方方面面论述十分透彻,绝无隔靴搔痒之感。之前他还出版了《可读庐刻竹拓本》(与东溪合作)与《金西厓刻竹》二书,记录他的刻竹业绩。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