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说:“纵观四百余年之竹刻,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滞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又自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今介绍的刘起正处于中期向后期的嬗变之中。他不再用朱氏的深浮雕,而采用浅浮雕表现一切。这只《上水人物图》笔筒已没有深剜至竹肌深处的地方,他以层叠掩映法,每层浅浅施刀,居然也有三到四个层次。
刘起笔筒雕刻做到了刚柔相济。山石轮廓、皴勒方折、坚挺是为刚;云岚涌动,形态圆润是为柔,两相对照,生动多趣。
他运刀阴阳相间。水波涟漪,山石皴勒,芦苇摇曳,云朵圆转,都以阴刻线条表达;松树、杂树、杂草都用阳刻,两种刀法并用,层次丰富。
船上两个人则动静相对。船夫摇橹为动,船客撑伞坐舱内为静,一动一静,趣味盎然。
刘起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注重细节刻画:其一,众多松针球不在一个平面,他分出了层次,这样我们看到的树冠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其二,他不忘在松树上刻几个节疤,增加树的沧桑感;其三,用疏密有致、流畅柔和的线条来表现云朵阵阵。
他用阳文隶书做题:“满城风雨近重阳”,楷书落款:“戊戌春三月仿文玉峰笔法”,篆书阳文印“昌复”。这是将名家绘画化为竹刻的典型作品。(www.xing528.com)
竹刻山水一般表现空灵、超逸的意境,或都以古代名篇为灵魂,像刘起以名家绘画为粉本,表现秋风秋雨、一腔愁绪的比较少见,这就是他与一般竹人的不同之处。
上海博物馆竹刻研究员施远先生在《竹镂文心》序论中指出:文人竹刻作品质地爽洁、造型洗练、刀法浑遒、风格古雅,浅刻以清隽为尚,深雕以苍厚为宗,富有诗歌的意境和“书卷气”“金石趣”。笔者认为这件作品符合文人竹刻的特征。尽管雕刻手法处于深雕向浅刻过渡,属于不深不浅之间。
《山水人物图》笔筒
刘起,字韩忬,号昌复,晚年自署可笑老人,活动期在清康熙、雍正年间。他出身于嘉定的一个书香之家,天赋异禀,且勤奋好学,少年时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学习,闲暇时学习书画,挥毫不辍,书法摹王献之、虞世南,题榜大字学朱熹。又学作诗,宗陶渊明、谢灵运。他在仕途上还算顺利,康熙二十年(1681)补博士弟子员,雍正十年(1732)入贡太学,闲来刻竹仅自娱自乐。《竹镂文心》曾刊有他刻的《梅花》臂搁,“梅枝以双勾法勾勒,极浅浮雕刻绘,水磨光滑,如平地隐起。梅花得墨梅遗韵,整幅画面颇具文人画气息”。《竹人录》称他“所刻笔筒秘阁(臂搁),行书婉丽遒逸,花卉偶一为之”。“因此,梅花臂搁当为刘起难得之竹刻花卉佳作。”其实,《山水人物图》笔筒也是他“偶一为之”的佳作。
(图片由“爱涛”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