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直至清中期,嘉定竹人从文坛轶闻、传世名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中寻找灵感,创作了题材丰富的笔筒、香筒、臂搁等作品。如朱小松的《归去来辞》《刘阮入天台》、三松的《窥柬》、吴之璠的《踏雪寻梅》《东山报捷》《刘海戏蟾》、王梅邻的《秋声赋》等。他们运用超人的想象、精巧的构思、精湛的刀法,把抽象的文学描写刻画成具象的故事场景,作品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俱佳,在竹刻艺术史上书写了绚丽多彩的一页。现在要介绍的是可以与以上这些大师并驾齐驱的竹人——马国珍和他的《兰亭集》笔筒。
公元353年春,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流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绍兴兰亭聚会。众人盘坐溪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唱和,好不风雅。雅集后众人的诗作编成册,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乘着诗兴,左揖右让,挥洒自如,留下了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不朽名篇《兰亭集序》。序文采斐然,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然而序文重感情抒发,轻场景描绘,如何将它艺术再现,给再创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拿《兰亭集》与《秋声赋》相比,《兰亭集》更难。难就难在:一是人物众多。《秋声赋》笔筒人物只有欧阳公及童仆两人。《兰亭集》既称“雅集”,人物不在少数,他们都是当时文学俊彦,如何展现他们各自风采,这是颇费心思的事。二是场面宏大。《秋声赋》的场景仅庭院书斋,为局部一隅,而《兰亭集》既要有兰亭,还要有曲折的溪流,否则就不成为“曲水流觞”,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景致,因此《兰亭集》为全景式场景。三是细节复杂。《秋声赋》笔筒刻画欧阳公端坐窗边,只露半身,童子立门前,神情、穿着、衣褶等相对较简单,而《兰亭集》有几十人,各人性格、外貌、动作、穿着、衣褶不能雷同,处理起来就较复杂。四是季节不同。《秋声赋》笔筒表现的是萧瑟的深秋,《兰亭集》是暮春。春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比萧条的秋天难表现。
马国珍不愧是朱小松衣钵传人,他选取“雅集”尾声作为切入口,安排王羲之在兰亭执笔写序。三位友人在旁看他笔走龙蛇,一人与亭外呼应,溪边众人意犹未尽,仍沉浸在刚才唱和之中,各尽其态,豪放而洒脱。
《兰亭集》笔筒
马国珍创作中妥帖处理了三种关系:一是繁与简,“茂林修竹”之繁与“崇山峻岭”之简。二是文人排坐之密与“曲水流觞”之疏。三是修竹之深与云层之浅。这样画面呈现近、中、远三景,显得层次丰富,生动有趣,把《兰亭集序》的意境完全表达出来了。
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指出:“刻竹以自家立意构思, 自家打稿落墨,自家操刀运凿,书画刻出于一手为佳……他人代庖,终隔一层。且画家打稿,只能在器物表面,如刻高浅浮雕、透雕及陷地深刻等层次多而深者,画家更无从猎手。”从《兰亭集》笔筒紧凑的布局、生动的人物安排和娴熟的运刀来看,这件作品是马国珍独自一人完成,没有假借别人之手。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扎实的书画功底。笔者特别佩服他驾驭复杂场面的能力。序总共327字,竟被他营造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www.xing528.com)
笔筒背面刻《兰亭集序》全文,书写规整,字迹飘逸,明显带有赵孟頫的韵味。镌刻爽利劲挺,均润干净。落款:戊午(1798)夏五月之上浣书于自娱山房,珂亭山人制。
马国珍,字鸣玉,号珂亭,活动期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竹人录》称他“工镌花鸟、山水,又稍变邓用吉法,作折枝花草、林檎、青李、卢橘、杨梅之属,盛以碗碟,罗列案几,清閟英光,倍饶清趣,兼工缩本人物。箑边所镂《西园雅集图》《春夜宴桃李园图》,神采奕奕动人。”他不光在扇骨上刻《春夜宴桃李园图》,在笔筒上也曾刻此题材。所刻人物、山水、树木精致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另一面刻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全文。又刻《林泉幽隐》香筒,也是表现文人雅逸的生活。这两件都藏于上海博物馆。
近年拍卖市场也出现他的作品,如《松阴逸兴图》笔筒,表现五位老者在松林竹丛间,或捉棋对弈,或观棋沉思,神情专注,氛围雅逸,具有很高品味。
以文学名篇或文人雅士的活动为题材,用深浅浮雕等刀法,这是马国珍竹刻的特色。
(图片由“集宝”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