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承鲁珍的朱文右:竹刻笔筒鉴赏

师承鲁珍的朱文右:竹刻笔筒鉴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文右受父亲影响,从小爱好涂鸦。吴之璠见朱文右聪明伶俐,悟性强,欣然同意。朱文右满师之日亦是订婚之时,他获得了人生的两大丰收。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说:“受鲁珍嫡传者有其婿朱文右,或作文右,号筠斋。”有趣的是吴之璠用的刀法是乃师三松的高浮雕,朱文右用的是乃师发明的“薄地阳文”刀法。吴之璠作品中,大小乔头部一高一低,朱文右处理为两人头部并排,靠得更近,显示两人互动更融洽,关系更亲密。

师承鲁珍的朱文右:竹刻笔筒鉴赏

因市场需求的刺激,嘉定出现了学刻竹的热潮。一些爱好书画的读书人,本来对科考不抱希望,就拜朱三松为师,学构图、习刀法,沉醉于深雕浅刻之中,如秦一爵、沈汉川、沈大生、吴之璠等,也有不循常例,另起炉灶,如封锡爵兄弟几个以竹根圆雕见长。后来封锡禄、封锡璋因技艺出众被召进京,到造办处赚取俸银,更是起到了示范作用。各乡镇,如新泾里、黄歇渡、南翔,甚至外地寓居者都有人赴三松住地清镜塘或练祁镇的竹刻作坊观摩,学竹刻。朱文右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位。

朱文右出身于耕读人家,家境殷实,父亲喜欢画画,广交画友,在当地小有名气。朱文右受父亲影响,从小爱好涂鸦。少年时期父亲安排他读经史子集,闲暇就临摹张萱、周昉、刘松年、李昭道及陈老莲、唐寅的仕女山水,他颇得这些前贤的笔墨精神。及冠之年面临职业选择,那时封家弟兄在京为皇上刻竹传得神乎其神,朱文右受影响,要求学刻竹,于是就拜竹艺最精的吴之璠为师。

吴之璠见朱文右聪明伶俐,悟性强,欣然同意。此举也使吴的妻子和女儿暗自高兴。因朱文右长得眉清目秀,甚使人怜爱。

吴之璠嘱朱文右继续摹古画临帖,并指导他学构图,独立画稿,最后才教他运刀镌刻。几年学徒生涯,朱文右十分勤快,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期完成,还帮师母打理家务,这自然赢得了吴之璠女儿的芳心。

朱文右满师之日亦是订婚之时,他获得了人生的两大丰收。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说:“受鲁珍嫡传者有其婿朱文右,或作文右,号筠斋。”由此,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带有翁丈的烙印,最显著的要数《二乔读书图》笔筒。吴之璠也曾刻过这一题材。

《二乔读书图》笔筒

“二乔”是三国时期乔国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孙坚,小乔嫁周瑜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提到“小乔出嫁了”即是此。两人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貌。然“二乔”并不单以貌著名,而在于她俩好学、满腹诗书为人称道。吴、朱翁婿都撷取她俩读书互相探讨的场景。内容相同,意境相同。有趣的是吴之璠用的刀法是乃师三松的高浮雕,朱文右用的是乃师发明的“薄地阳文”刀法。各自都以老师的刀法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恐怕是显示自己有所师承吧。

朱文右并没照抄老师的构图设计,而是作了改动,使之更趋合理,可谓是同中有异。不同处如下:(www.xing528.com)

吴之璠作品中,大乔坐在树瘿椅上,架起二郎腿,一手托腮,一手指着书,正在朗诵曹子建的《洛神赋》。小乔坐榻上,一腿曲,一腿舒展,一手持扇,一手撑榻,稍俯首侧听,两人互动,画面洋溢亲密和谐气氛。朱文右删繁就简,大乔坐凳上,两腿一前一后,一手托书,一手指着书,似乎读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精彩描写,正指给妹子看。小乔偏坐在榻上,一手撑榻,支撑着身体重心,一手抚腿,面带笑容,好像陶醉在子建与宓妃相遇的飘渺意境中。朱文右营造的读赋气氛同样生动活泼,只是人物动作幅度更大些,效果也就比老师更强烈些。

吴之璠作品中,大小乔头部一高一低,朱文右处理为两人头部并排,靠得更近,显示两人互动更融洽,关系更亲密。

吴之璠作品是高浮雕,所以脸部、发髻及肢体比较丰满,立体感强;朱文右用“薄地阳文”,五官、肢体及衣褶多用阴刻线条来表示,起伏不大,效果却相当好,特别是两人衣袖及飘带和裙裾,寥寥几刀,非常到位。看得出朱文右深得翁丈“薄地阳文”的精髓。

经过比较,可以说朱文右继承了翁丈的创作理念和技法,即使有现成的样子,他也不一味模仿,而是在翁丈的基础上,重新创作。香港出版的《虚心傲节》一书对他做了很高评价:“朱文右,号筠斋,康熙年间嘉定著名雕刻家,吴鲁珍之婿,得吴氏指教,传承吴氏竹刻技法。颇能传其技法,传世佳作有《合鞋瓣》竹笔筒一件。构图有唐代李昭道风格。他最擅长的是利用留青浅浮雕技法刻远山、树石、山水人物、楼阁亭台等景物,将雕刻与绘画融为一体。他的雕刻技法奇妙、高超,在薄薄的竹皮上,却能分出几个层次。远山流云所用的竹青,淡淡如雾,似断似连,如烟云缥缈;近景人物、山石、楼阁、亭台,却又能根据其所在位置采取相应的技巧。景物近处直接用竹表层的青皮,稍远处则采用表层下的青皮,由深入浅分出层次渐渐刻绘。浅浅的一层青皮,在他的刻绘下,产生多层次的立体感。看他的竹刻,犹如观赏一幅精绘的图画,如树叶为夹叶,柳条做柔练,山石用细皴等,严谨的楼阁及险峻重叠的峰峦,在他运刀如笔的刻画下,线条纤巧流畅,显示出高深的技巧及独特的雕刻风格,成为留青技法的典范。”

这段话看似头头是道,其实差矣!朱文右擅长的是“薄地阳文”,即浅浮雕。留青由张希黄首创,其时尚在完善中。因张不是嘉定人,留青刻还没在嘉定流传。《竹人录》说:“朱文右,嘉定人,得妇翁吴之璠指授,能传其刻竹之艺。”吴之璠是“薄地阳文”首创者,《竹人录》没说他会“留青”,因此朱文右“传其刻竹之艺”只能是“薄地阳文”或圆雕、深浮雕。若是有人见到落“朱文右”款的留青作品,必定是伪寄款。所以以上这段话中对他刻“留青”的描述,是弄错了对象。朱文右活动在清前期,“留青”刻要清后期才流传开来,并出了个名家“尚勋”,这才符合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所说竹刻“清后期之平浅单一”的特征。

名师亲授加上自身聪明勤奋,朱文右的竹艺与周芷岩、潘老桐等人相比稍逊,但也以能传老师衣钵而著称艺坛,在竹刻史上占一席之地。他雕刻的和合莲瓣笔筒原由《竹人续录》作者褚德彝收藏,褚去世后,转由秦彦冲收藏。“文革”初,秦的藏品被抄,后发还,由其子捐赠给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估计此笔筒亦在其中。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