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刻法唐代就有,现存此刻法的实物是一件乐器,叫“尺八”,由当时文化交流传到日本,现藏于正仓院,张希黄肯定没看到,所以现在都称张希黄创造了留青刻法。唐代尺八上的留青为全留,希黄根据画意决定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使之如墨分五色般呈现浓淡深浅,枯涩燥润。
与朱氏祖孙、濮仲谦的作品比较,张希黄的留青作品面目一新。
一是手法新。他以竹肌为底,利用青筠与之的色差来表现绘画、书法。二是内容新。他首先将界画植入画面,拓展了竹刻题材。三是构图新。画面上题诗一首,点明画意。诗画结合,使作品更完整,亦更具书卷气。
《楼阁山水图》笔筒
有一件笔筒主景楼阁巍峨壮丽,屋顶交叉重叠,重檐斗拱,瓮瓦、栏槛、窗棂及卷棚水殿、人物等交代清楚,全靠留青线条表现。近景柳树几棵,树干伸展斜倚,姿态各异。树根、树身的扭曲和节疤细致清晰,十分逼真;又在预留的青筠上划出柳条柳叶;土坡山石以用刀的轻重变化分出层叠之妙;若有若无,呈现晕染状的青筠表现水面倒影……运刀甚为老到。
上面行书题诗一首:“层叠楼台渺渺间,窗开四面碧波闲。月明应识吹箫处,时有仙人得往还。”落款张希黄,篆印(阳文)张宗略(阳文)希黄。据说此作品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张希黄还创作了《南窗遐观图》笔筒,上题《归去来辞》一段。中景刻住宅几间,陶渊明临窗眺望,一孤松想必经常抚摸。近景山石林立,杂树丛生,远景南山崔嵬。
整幅画面远近山石势取方折,青筠少留,再用尖刀剔点,表现杂草苔藓。
此幅作品用刻、刮、剔、铲等刀法将阴阳凹凸、远近深浅表现得妥帖细致,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楼阁山水图》笔筒拓片
除笔筒,他还刻臂搁。一臂搁上面刻山水楼阁,楼阁仍为界画,用留青线条表现;山峰以皴的笔法来定多留或少留。云岚将山峰隔断,或浓或淡,缥缈舒卷,将留青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下方有水村、渔庄、蟹舍,掩映在垂杨与芦荻之中,炊烟袅袅,若有若无,几个人物点缀其中,增添了无限生机,这一切都由留青雕刻而成,精细绝伦。落款“希黄子”,阳文仿赵孟頫体,印章有朱白文各一。臂搁长35厘米,阔13厘米左右。
他还曾在放挖耳工具的竹筒上刻一渔翁在起竿, 吊钩上有小鱼一尾在挣扎,极为生动,渔翁腰间系一鱼篓,旁刻“风约约,雨霏霏,无数蜻蜓立钓丝”。落款“希黄子”,附两朱白印,用的也是留青刀法。
张希黄与朱松邻、濮仲谦一样,是开派立宗的代表人物。他对留青运刀做了开创性探索,让竹刻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www.xing528.com)
张希黄,名宗略,生卒年月不详,活动在明崇祯末至清顺治、康熙年间。金西厓说他是江阴人,故《竹人录》没他,只有徐康《前尘梦影录》简略记录了他的成就。
笔者试图从他的成就还原他的从艺经历。
张希黄生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父亲能书会画。希黄从小熟读子集经史,还在父亲督促下研习丹青之道。明末读书人热衷篆刻,希黄也不例外,他心追秦汉古印,又尽力搜集印谱。一次他搜集到了张灏编辑的《承清馆印谱》,谱内有文彭、何震、苏宣等晚明名家刻印。他欣喜万分就摹刻不止,直至烂熟于心。从他留青作品中留下姓名章可见他的功力不一般。临池他从柳颜欧虞着手,进而临赵孟頫的字。他最喜欢的是赵写的《归去来辞》,这帖不知临了多少回,以至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说他的字颇有赵孟頫的韵味。绘画先由父亲传授,然后临摹家藏的马远、夏圭、郭待诏、郭熙的作品。郭待诏的界画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摹写。
弱冠之年,他遵父命外出游历,当来到江南文化、经济中心——苏州,此时正值竹刻大行其道之际,“笔筒界尺制精幽,竹玩而今满虎丘”。他感到新奇,反复观摩,产生了要尝试的念头。他买了一件竹刻臂搁,采购了若干上好竹筒,回家研究试刻起来。
半个多月后,一只濮仲谦风格的笔筒完成了。他拿在手里左瞧右看,不甚满意:没新意,刀法是仿的,题材亦成俗套。
张希黄是一个勇于进取、不肯墨守成规的人,他明白自己以前描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并不是学会“依样画葫芦”就算了事,他孜孜以求为的是日后能有焕然一新的面目。如何能出新呢?他苦思冥想,茶饭不思。一日他忽然想到当初在竹坯上刮去青筠,青筠若有若无时,像极了宣纸上的晕染。何不在青筠上施刀,而要雕刻竹肌呢?这灵光一现击中了他,使他变得亢奋起来,马上在青筠上试刻。
他先绘兰竹,后用刀背贴着轮廓轻轻刻画。成型后将多余部分刮去,直至竹肌。他又根据叶子的俯仰欹侧略微施刀。这样青筠与竹肌之间的色差,形成了立体画面。过后他又试刻山水,他特别要试出云岚缥缈、倒影虚晃的感觉。由简至繁,青筠全留、多留、少留、不留完全视画意而定。试刻次数多了,他运刀越来越娴熟,效果也越来越好,最后将熟悉的界画刻在青筠之上。
当他手捧刻有巍峨宫殿的笔筒,回忆起在苏州虎丘看到的众多竹刻时,认为自己在题材、刻法方面突破了既有藩篱,称得上别具一格。此时,成功的喜悦充溢心田,温暖着因时局动荡而沉于冰冷的身躯。
其间他经历了从明末遗民到大清顺民的痛苦转身。他本来就淡薄功名,听说了清兵“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更坚定了学陶靖节隐居故里,以刻竹自娱的信心。他在家潜心刻留青,“倚南窗以寄傲,眄庭柯以怡颜”。
由于张希黄不甘平庸,不懈探索,成就了留青刻这一新的门类,为竹刻艺术史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楼阁山水图》笔筒图片、拓片由上海博物馆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