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乃始的《蕉荫读书图》笔筒

周乃始的《蕉荫读书图》笔筒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乃始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清交替之时。周乃始侥幸逃过劫难,但血腥杀戮无法淡忘,心中悲愤、痛苦难以减轻。《蕉荫读书图》笔筒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心理状态。《蕉荫读书图》笔筒且看,画面中的人物仍是明代汉人装束,头未剃,辫没梳,宽袍大袖。画面中人物端坐池边,捧书而读,传递了周乃始抱节隐逸、不求仕进、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姿态。他的《蕉荫读书图》笔筒从艺术角度剖析,很值得玩味。

周乃始的《蕉荫读书图》笔筒

周乃始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清交替之时。清顺治二年(1645) ,清军江南嘉定兵民为抵御外族入侵,奋起反抗,招致清军三次屠城,被杀人数逾十万,嘉定城乡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一个富庶、祥和的县城一时成了“鬼城”——家家未亡人给亡灵烧纸祭奠,户户门口飘着白幡,哭声彻夜不断,此起彼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

周乃始侥幸逃过劫难,但血腥杀戮无法淡忘,心中悲愤、痛苦难以减轻。许多与他有同样经历“宁为逸民,不求闻达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忿然以竹刻作为寄托怀抱,抒发幽思和消磨长日的对象,就如同寄兴琴棋书画一般”。(施远《竹镂文心》序论)《蕉荫读书图》笔筒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心理状态。

《蕉荫读书图》笔筒

且看,画面中的人物仍是明代汉人装束,头未剃,辫没梳,宽袍大袖。而现实中,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淫威逼迫下,众人都无奈梳起了长辫,换上了满人衣装。画面这一坚持,直露地表达了周乃始的遗民心理——思念前朝, 内心不肯归顺。

画面中人物端坐池边,捧书而读,传递了周乃始抱节隐逸、不求仕进、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姿态。

李圣芝在《周墨山传》文末忆及周乃始云:“想见绿暗村中,颓然一老枯坐寒吟,情形可掬也。”这段描写与笔筒意境十分吻合。众多竹人中,以竹刻直抒胸臆,以作品主人公寄托情怀的恐怕就数他最突出。

周乃始,字万周,又字右文,号墨山,住嘉定西城壕,所居有绿暗村。《竹人录》称他“诗、书、画皆有外味,余事寄兴刻竹,尤善刻芭蕉丛竹”。经历了清军三次屠城刺激,他变得“性跌宕”,情绪变化很大;为宣泄郁积之气,他“能高歌”;又“善说书”,以借古讽今;为排解苦闷,他与同里孙松坪、陈道山、张紫庭结诗酒会。在推杯换盏、浅斟沉酌之间,吟诵历史得失,臧否时局长短。他不愧为一个性情中人。(www.xing528.com)

他的《蕉荫读书图》笔筒从艺术角度剖析,很值得玩味。

一是疏密得当。蕉叶、竹叶、近处土坡的皴都是密,留出大片空白为疏,疏密相间,章法上乘。

二是陷地刻与浅刻结合。蕉叶采用陷地刻,取势自然卷曲,叶面又用浅刻法刻经络,人物、丛竹、蕉杆、山石俱用浅刻,两相对照,显得十分生动。

三是蕉杆的粗线与人物轮廓、竹枝、杂草的细线形成强烈对比,刀法的多样、善变得到体现。

空白处用行书阴刻刻款:“蕉竹萧凉处,闲看秋水篇,墨山。”山石左下角一小印:“彦冲珍玩”,是后加的。此件作品初由褚德彝收藏,他1909年得之于嘉兴旧货摊上。1942年褚病逝,家人出售藏品,竹刻全归秦彦冲庋藏。“文革”初,秦受冲击,此件流出,现入藏上海博物馆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