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墓葬及信仰揭示的死亡仪式与重生希望

汉代墓葬及信仰揭示的死亡仪式与重生希望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古发现青铜器上常有图案化的蝉纹,它施之于宗庙重器之上,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去世的祖先;汉墓中的玉琀通常制作成蝉的式样放在死者的口中,也是希望亡人有朝一日可以蝉蜕复生,具有祈祷死者复活的巫术性质。[3]玉琀之所以取形于蝉,是因为蝉特有的循环象征着变形与复活,它的蜕皮不是死后再生,而是生命形式的另一种变化。

汉代墓葬及信仰揭示的死亡仪式与重生希望

从先秦至战国直到汉代,人们不仅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而且在墓葬中做出种种努力以求到达那里。他们在墓葬中模拟生前居室,放置明器营造现实生活,同时还在墓室中描绘与升仙有关的图像。然而其间通道如何、人们又怎样到达那里似乎并不明确,但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在汉代墓葬信仰中,完成生命转化是一个明确的要求。

在直线的时间观念下,死亡是一切的终止,但是对生命充满无比热情的先民却认为死亡并不是对生命的完全否定,而是全宇宙以及个人生命取得再生的契机。对于死亡来说,变形是死亡的另一种巧妙掩饰。

古代人认为,为了使一个状态产生变化,首先必须破坏原有的现状,由现状的破坏而产生和引导出另一个新的状态。因此对于古代人而言,死亡不是生命的终了,而是到达再生的过渡,在原始宗教信仰常见的是灵魂转生的信仰,死去的灵魂转化为人、动物或者植物而使原来的生命得以继续。[1]

神话教导人们,死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的灭绝,而只是意味着一种生命形式的转换,只是一种生存方式为另一种生存方式所替代而已。在生与死之间,并不存在一道无明无误、一刀两断的分界,区分这两者的界线是模糊不定的,甚至生与死两种用语也可以互相置换……在神话思想里,死亡之谜变成一种意象,而由于这种转化形式,死亡就不再是什么令人难以忍受的自然事实了,它变得既可以理解、又能接受了。[2](www.xing528.com)

世俗生命的终结是另一个生命得以转化的前提条件,生命通过死亡可以取得另一种形式的再生,新生命孕育在死亡之中。死亡是转化的契机,是到达再生彼岸的过渡,这种过渡通过形体的改变得以完成,墓葬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死者完成这一转换。

对古人来说生命的死而复生是不言而喻的,动物化解是他们理解生命复生最好、最直观的途径。考古发现青铜器上常有图案化的蝉纹,它施之于宗庙重器之上,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去世的祖先;汉墓中的玉琀通常制作成蝉的式样放在死者的口中,也是希望亡人有朝一日可以蝉蜕复生,具有祈祷死者复活巫术性质。[3]玉琀之所以取形于蝉,是因为蝉特有的循环象征着变形与复活,它的蜕皮不是死后再生,而是生命形式的另一种变化。汉文帝时,术士们相信如果“抱素守精”,就可以“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4]求仙的人就能从世俗中得到解脱,进入不死之境,成为人人神往的神仙。

神仙世界和人间世界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可以循环往复。[5]由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墓葬是死者试图借助其他生命形式完成这一目的的中介,只有借助它们的帮助,墓主才能走上生命循环往复的道路,实现个体生命的永存和不朽。在墓主由死到生转化的路途上,墓室壁画及随葬品中具有宗教性质的祥瑞图像,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鸟、三足乌、九尾狐、羽人等出现于转化的关键节点,不仅帮助墓主完成生命转化,同时也是对人们信仰的反复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