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墓葬及信仰:洞天与山洞的象征意义

汉代墓葬及信仰:洞天与山洞的象征意义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洞是子宫的象征,代表着降生、再世、源头和中心,是连天接地的世界中轴,汇聚着精神力量,同时山洞也由于其内部晦暗的原因,被认为具有较为阴暗的象征含义,被喻为阴间或地狱的入口。苏远鸣认为,洞天乃山之精,如果攀登山顶是一种宗教行为,一种要求洁净及神秘知识的宗教旅行,那么步入洞天则表示旅程终于抵达“启悟”的阶段。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通达上天,凡人居此修炼即可登仙。

汉代墓葬及信仰:洞天与山洞的象征意义

山直观地给人以与天相接的感觉,登上高山可与天相连、与神沟通,为精神或灵魂找到合理的出口,从而达到形而上的目的。古代神话和原始宗教对山的信仰非常普遍,高山崇拜在许多国家存在。周人天神崇拜的天特指山岳,他们认为天神住在崇祀的山岳中,从而把山岳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67]也就是说,古人在对山崇拜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祖先的思念。这时,天或山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所在,而是自己在死后也要去的地方。先秦时,昆仑山已不再是单纯的地域概念,而被视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天神居所,昆仑或昆仑之丘更是一种符号象征,隐喻得道成仙者最终达到的境界。汉晋时,昆仑山被视为天下之正中:

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68]

由于昆仑正对北极星,那里是聚集灵气与仙人的地方,于是在修道者的眼中昆仑山成为得道的仙境。《论衡》卷七《道虚篇》也说“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1991年出土的东汉《肥致碑》也载“土仙者,大伍公。见西王母昆仑之虚,受仙道”。[69]魏晋时,对山岳的崇拜发展成为对一般山洞,也就是洞天的信仰,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洞是子宫的象征,代表着降生、再世、源头和中心,是连天接地的世界中轴,汇聚着精神力量,同时山洞也由于其内部晦暗的原因,被认为具有较为阴暗的象征含义,被喻为阴间或地狱的入口。在世界许多神话传说和入会仪式中,被奉为神洞的洞穴通常隐藏在变化莫测的大山之中,成为大地孕育滋生万物的能量集中之处,巫者在此做出预言、入会者在此获得精神上的重生、灵魂也在此升入天宫。但是道教徒所说的“洞”并不是一般的山洞,它隐藏在山中,必须凭借特殊的方法才能进入,这也是《五岳真形图》等早期符箓在道教中存在的价值所在。[70]

在汉语中,“洞”音近似于“通”,并有“通道”“过渡”之意,所谓洞天,实为“通天”。与“洞”相比,“洞天”被道教认为是天或天堂的洞,由神仙居住,某些特定的山洞通于天界或仙界,具有通达上天的功能,在此修仙炼道必定获益不浅。苏远鸣认为,洞天乃山之精,如果攀登山顶是一种宗教行为,一种要求洁净及神秘知识的宗教旅行,那么步入洞天则表示旅程终于抵达“启悟”的阶段。[71]修炼者在洞穴中的修行不仅可以使他看到隐秘世界的秘密,还在自己周围及体内重建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同时,洞穴作为理想化的修行场所还可以被视为是存思冥想时的对象,人们在这里修行可以得到启悟并获得再生。傅飞岚指出:

洞天构成了内化的“彼世”的形态,可以透过存思之法冥观,……冥思与存想的技巧是经典发展与神秘修炼过程的核心,与此对应的,关于人身之中有一小宇宙的观念,也在同一脉络之下有所发展。对洞天的存思形成内化观念的一部分,这种内化观念起初以上清派存想为特征,最终产生了以人体为炉灶炼精气神的“内丹”及内察于身心的“内观”等修身之道。这种将洞视为过渡与超越之地(即转化之母体)的统合观点包含了从出生到再生、再到不死成仙的循环过程。……也许洞天所蕴含的宗教含义是对神仙的探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在于此时此地的内视、醒悟或认知其真正的本质(即真性)。[72]

进入仙境的并不一定是长着翅膀的仙人,只要通过洞这个中介,打通重回大地母亲的道路,修道之士同样也可以进入仙境,回到古老的、道家所称的“真人”状态。

洞是古代修道之士心中的天堂,而洞天则是他们对这种幸福天堂的最普通表达。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通达上天,凡人居此修炼即可登仙。这时,自然环境获得了强烈的社会性质。[73]之所以要在洞穴中修行,道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太平经》云:

古者穴居云何乎?同贼地形耳。多就依山谷,作其崖穴,因地中又少木梁柱于地中,地中少柱,又多倚流水,其病地少微,故其人少病也。后世不知其过,多深贼地,故多不寿。[74]

今天不恶人有庐室也,乃恶人穿凿地太深,皆为创伤,或得地骨,或得地血者,泉是地之血也,石为地之骨也。地是人之母,妄凿其母,母既病愁苦,所以人固多病不寿也。凡凿地动土,入地不过三尺为法: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也;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也;三尺者,及地身,气属阴。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也。古者依山谷岩穴,不兴梁柱,所以其人少病也,后世贼土过多,故多病也。[75]

由于《太平经》规定了一系列起土的限制,为不伤害地母,修炼者往往在天然形成的洞穴中修炼,隐藏在名山中的天然洞穴成为修道者的不二选择。既然西王母、东王公都是穴处,因此仙人也有可能住在石室中,凡人若在这里修行就有可能与神仙相遇,得到他们的提携。考古发现原始道教信仰者常在洞室进行活动,《巴县志》载龙王洞崖墓有“阳嘉四年造作延年石室”,明确称利用天然洞穴作墓室的崖墓为“延年石室”,[76]清同治《嘉定府志》载乐山城郊称为“方壶洞”的崖墓中有“晋刺史姚思永神道”石刻题记。[77]“壶”是道教对于山洞的称呼,神道则表现了时人对崖墓的认识,认为它们是通往神仙的通道。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摩崖造像是汉代原始道教活动的场所,其中有些图像刻画的就是老君。[78]

山作为避世之所、隐居与超然之地是修道之士寻找植物药或是矿物原料的所在,此外山还提供了与神仙、隐士相遇的希望。东晋时,葛洪“下士得道于山林”的说法刺激了道教信徒入山修道、寻求不死之道和秘籍宝典的决心。《抱朴子内篇·金丹卷四》举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得神人所授之金丹仙经来证明入名山是道教修炼的必要条件之一,还记载了人们为了制作“大药”,“必入名山,斋戒百日,不食五辛生鱼,不与俗人相见尔”。《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载:(www.xing528.com)

河内李整,昔受守一法并洞房得道。初在洛阳山,近来入华阳中。又主诣考祟民间之事。整往常为常道乡公传,受道入山时,年已六十。罡山东北有穴,通大句曲南之方山之南穴,姜伯真数在此山上取石脑。石脑在方山北穴下,繁阳子昔亦取服。此北竚山中亦有此物。石脑故如石,但小斑色而软耳,所在有之。服此,时时使人发热,又使人不渴。李整昔未入山时,得风痹疾,久久乃愈耳。此人先多房内事,殆不同今者疾之轻薄也。[79]

李整入山修道时身患重疾,但在山中因长期服食石脑终得痊愈,并因修炼守一之法和洞房之道而成仙。陶弘景时代,入山步骤发生变化,由于找道士书符多有不便,因此人们多借助自己的本事入山。《真诰》卷十二引吕出《神仙传》曰:“入山之日,未至山百步,先却行百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犯人,众邪伏走,百毒藏匿。”[80]名山对于修道之士的意义更在于,只有进入名山才可以摒弃人事而感受仙真之道,并得以修炼成仙。南岳夫人魏华存教导杨羲说:

数游心山泽,托景仙真者,灵气将愍子之远乐,山神将欣子之向化。是故百疾不能干,百邪不得犯,屡烧香左右者,令人魂魄正而但闻芳风之气,久久乃觉之耳,觉之则入道,入道则得仙,得仙则成真。……静亲天地念飞仙,静亲山川念飞仙,静亲万物念覆载慈心,常执心如此,得道也。人生者如幻化耳,寄寓天地间,少许时耳,若摄气营神,苦辛注真,将得道久,道成则同与天地共寓,在太无中矣。[81]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的重点是将人们身处的自然加以神化,构造一个可以让修道者达到宗教目的的超验世界。名山如此,隐藏在名山中不为人所知的洞穴更是这样。

河东罗崇之,常饵松脂,不食五谷,自称受道于中条山。世祖令崇还乡里,立坛祈请。崇云:“条山有穴,与昆仑、蓬莱相属。入穴中得见仙人,与之往来。”[82]

天台僧,干符中,自台山之东临海县界得一洞穴,同志僧相将寻之。初一二十里,径路低狭,率多泥涂,自外稍平阔,渐有山川。十许里,见市肆居人,与世无异。此僧素咽习气,不觉饥渴,其同行之僧饥甚,诣市肆乞食。人或谓曰:“若能忍饥渴速还,无苦;或餐啖此地之食,必难出矣!”饥甚,固求食焉。食毕,相与行十余里,路渐隘小,得一小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为石矣。天台僧出,逢人问其所管,已在牟平矣。[83]

这几个故事虽然发生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讲述重点却是人们对洞穴内世界的强烈好奇,主人公穿过狭窄的通道通往另一个世界,它表明并不是只有得道高人可以进入仙界,有缘人随时都可以因缘进入。[84]

按道教的解释,洞天福地是指大天之内道教的神圣空间,是一个独特的非人间世界。它们位于名山之中且互相贯通,以一种环环相套的圈层宇宙构成论为背景解释天、地、人、物的存在。[85]这种观念揭示了道教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重合的构想,其理论基础是道教信仰者自身的有机论整体宇宙观。从功能看,洞天福地是信徒成仙得道的修炼场所;从起源看,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先民的山居习性有关。洞天福地有自身独特的时空构造,同时也与凡间相连,凡人会误入洞天,洞天居民有时也会造访人间。一般来说,洞天世界对人是隐秘的存在,人们只能借助某种特殊机缘到达那里。早期道教科仪中的三官手书就是让病人将写有自己名字和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写成三份,其中一份要放在山中。[86]因此,道教所说的“为道者多在山林”,“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87]既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符合道教义理的必然现象。

神仙中有一种被称作“地下主者”的地位较低的地仙,他们生时是凡人,死后居留于各类洞天中,同仙人共起居。他们之所以可以得到这样的待遇是由于生时积累功德:

其一等地下主者,散在外舍,闲停无业,不受九官教制,不闻练化之业;虽俱在洞天,而是主者之下者,此自按四明法,一百四十年依格得一进耳。一进始得步仙阶,给仙人之使令也。其二等地下主者,便径得行仙阶级人仙,百四十年进补管禁位。管禁之位,如世间散吏者也。此格即地下主者之中条也。其第三等,地下主者之高者,便得出入仙人之堂寝,游行神州之乡,出馆易迁、童初二府,入晏东华上台,受学化形,濯景易气,十二年气摄神魂,十五年神束藏魂,三十年棺中骨还附鬼气,四十年平复如生人,还游人间;五十年位补仙官,六十年得游广寒,百年得入昆盈之宫。此即主者之上者、仙人之从容矣。[88]

通观洞天观念,可以发现三个主题:孕育之洞、墓葬之洞和天堂之洞。[89]如果我们把坟墓视作过渡和再生的场所,那么神话中关于孕育与墓葬之地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入洞是走向死亡,出洞是一种复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