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霉变甘蔗中毒:对营养卫生与安全的影响

霉变甘蔗中毒:对营养卫生与安全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节菱孢霉占检出霉菌总数的26%左右,长期储藏的变质甘蔗是节菱孢霉发育、繁殖、产毒的良好培养基。节菱孢霉产生3-硝基丙酸,其产毒量约占50%,3-NPA是引起变质甘蔗中毒的主要物质。霉变甘蔗中毒在我国流行已有38年的历史,首次报告是1972年3月发生于河南郑州的食用变质甘蔗中毒,共计36人中毒,重症27人,死亡3人,病死率为8.33%。⑥宣传变质甘蔗中毒的有关知识,使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以减少或杜绝中毒发生。

1)病原学

霉变甘蔗是受真菌污染所致,其中毒的病原菌是节菱孢霉,其产生的毒素为耐热的3-硝基丙酸(3-NPA)。节菱孢霉占检出霉菌总数的26%左右,长期储藏的变质甘蔗是节菱孢霉发育、繁殖、产毒的良好培养基。节菱孢霉最适宜的产毒条件是15~18℃,pH值5.5,培养基含糖量为2%~10%。节菱孢霉产生3-硝基丙酸,其产毒量约占50%,3-NPA是引起变质甘蔗中毒的主要物质。3-NPA的排泄较慢,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主要损害中枢神经,也累及消化系统,食后短时间内可发病,毒力强而稳定,加热和消毒剂处理后毒力不减,且没有免疫性,一旦发生神经系统损害,恢复的程度与中毒轻重与毒素含量多少及个体差异,能否及早诊断、洗胃减少毒素吸收等有关,一般难以完全恢复。

霉变甘蔗中毒在我国流行已有38年的历史,首次报告是1972年3月发生于河南郑州的食用变质甘蔗中毒,共计36人中毒,重症27人,死亡3人,病死率为8.33%。霉变甘毒多发生于北方地区,以河北、河南最多,其次是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陕西。发病季节多在2—4月。因甘蔗主要是秋季收获,从南方运到北方,需长时间储存,在这个过程中极易被箱菌污染,如果是还未完全成熟的甘蔗,因其含糖量和渗透压低,则更利于霉菌的生长。运到北方后,遇到寒冷天气而受冻,待初春天气回暖,也到了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时期,甘蔗中的霉菌就会大量产生节菱孢霉,被污染后的甘蔗在2~3周内即可产生毒素。发病年龄多为3~10岁儿童,且重症病人亡者多为儿童。但也有大年龄组发病和死亡者。发病特点多为散发。

霉变甘蔗质地较软,一般呈浅棕色,闻起来有霉坏味或酒糟呛辣味,截面和尖端有白色絮状或绒毛状霉菌菌丝体,组织结构发达,若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便可见到有大量真菌菌丝的侵染。

2)中毒表现

霉变甘蔗中毒的潜伏期较短,多在10分钟~17小时,一般为2~8小时,而最短仅十几分钟即可发病。症状出现越早,提示病情越重,预后越不良。中毒症状最初表现为暂时性的消化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复视或幻视、眩晕至不能睁眼或无法站立。24小时后恢复健康,不留后遗症。较重者呕吐频繁、剧烈,有黑便、血尿及神志恍惚、阵发性抽搐、两眼球偏向一侧凝视(大多向上),瞳孔散大,手呈鸡爪状,四肢强直,牙关紧闭,出汗流涎,意识丧失,进而昏迷不醒。其他如体温、心肺肝、眼底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化验、脑脊液化验均未见异常。严重者可在1~3天内死于呼吸衰竭,病死率一般在10%以下,高者达50%~100%。患重症者及死亡者多为儿童。重症幸存者中则多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眼睛同向偏视、身体蜷曲状、四肢强直等,少有恢复而导致终身残疾。

3)预防

①甘蔗成熟后再收割,收割后防冻。(www.xing528.com)

②储存及运输过程中要防冻、防伤,防止霉菌污染繁殖;储存期不宜太长,而且要定期对甘蔗进行检查,发现霉变甘蔗立即销毁。

③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严禁出售霉变甘蔗,亦不能将霉变甘蔗加工成鲜蔗汁出售。

④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甘蔗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应会辨认变质甘蔗。

⑤食用甘蔗前仔细检查其质量。

⑥宣传变质甘蔗中毒的有关知识,使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以减少或杜绝中毒发生。

⑦幼儿应在家长的监护下食用甘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