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1984年WHO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患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毒素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等。
根据这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已不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而且包括经食物传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食源性疾患是食物中毒(急性、慢性)、肠道传染病(甲型肝、伤寨、痢疾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大量的食源性疾病是以散发的形式出现的,不被人们所重视。食源性疾病的3个基本要素(基本特征):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致病因子来源于食物;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2)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食源性疾病是因进食食物而起,如果食物无毒无害,就不会发生食源性疾病。因此,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无害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关键:从食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全面的卫生监督管理,推广实施食品企业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环节(HACCP)管理模式,预防和控制各种有害因素对食品的污染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是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WHO发布了安全制备食品的十大原则,这十大原就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黄金指南。
①选择安全处理过的食品,食品要新鲜。有固定包装的食品要在保质期内,不要购买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②彻底加热食品。许多生的食品,特别是家禽、肉类及未消毒的牛奶常被病原体污染,彻底加热可杀灭病原体,防止外熟里生。(www.xing528.com)
③立即吃掉做熟的食品。做熟的食品放置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
④妥善储存熟食。
⑤彻底再加热熟食品。
⑥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
⑦反复洗手。
⑧必须精心保持厨房所有表面的清洁。
⑩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