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养状况:营养卫生与安全下的居民

营养状况:营养卫生与安全下的居民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02—2012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得到了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 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

营养状况:营养卫生与安全下的居民

1)世界性营养问题与措施

当今世界的营养问题,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灾荒和战乱所造成的营养问题,主要是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素缺乏,如铁缺乏及贫血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碘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据统计,约7.5亿人(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20%)仍处于饥饿状态,没有机会获得足够的粮食来满足营养素的基本需要量。二是在发达国家及富庶转型的国家,出现因营养不平衡和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症而引起的“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世界各国对国民营养问题都十分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根据国情有针对性地制订营养计划。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根据各自具体的国情推出了切合本国实际的营养计划、政策与法规。其中,营养师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发达国家,营养师是健康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是受人欢迎与尊敬的职业。他们遍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医院、保健机构、诊所、社区、学校、政府、食品和制药工业、餐饮企业、研究机构、健身中心、私人训练及咨询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具体包括:诊所营养师、餐饮营养师、营养咨询师、公共保健营养师、社区健身中心营养师、教育领域中的营养师、商务领域中的营养师、研究性营养师等。

2)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逐年增长,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不断改善,疾病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2002—2012年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的变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监测和调查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方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1)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02—2012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得到了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 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厘米和155.8厘米,平均体重分别为66.2千克和57.3千克,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www.xing528.com)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2002—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2)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1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三是关于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