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忠
朱店中学所在之地,既无名山,亦无胜水,南依草洼(屲)山,北瞰长尾沟,东接水洛河,西扼石门口,雄秀不足,苍凉有余。朱店初为静宁所辖,曾几何时,“石门秋月”为“静宁八景”之一,此地曾名金锁,盖其西有石门山,天然如门紧闭,收东川而扼西川,有如锁钥,故名之。
朱店最早载于县志者有二:民国四年(1915),朱店人万鹏程赴日留学;民国七年(1918),静宁绅商在朱店创办中和火柴公司(后迁回静宁)。此二者足见朱店文化、经济在庄浪历史上处于开先之位。朱店中学之前身——“静宁县立第四高等小学”诞生于朱店古城北,其办学历史可溯至民国七年(1918),三台山举人柳逢源撰文,时任校长朱秉衡手书之建校碑拓文确凿可证。民国三十一年(1942),静宁所辖“南八镇”划属庄浪,朱店遂归属庄浪辖域。鼎革以后,并乡设区,朱店更名为金锁区,学校亦随之更名为“庄浪县金锁小学”。1958年,撤区并乡,人民公社成立,学校又更名为朱店小学。1964年,响应号召,在中街寺殿设班办农中,时名庄浪八中,未满一岁而夭折。1968年春,小学增设初中两班,时称“戴帽中学”。1970年元月,初中业竟,顺延至高中,初高中学制各两年。1972年元月,首届高中生毕业。师生增多,校舍不容,遂于城南择地另建新校。1972年动工,1974年底竣工,中学逐级迁至城南新址,依古城墙栉比而建,名为“庄浪县朱店中学”,校名遂定而至于今。
学校发端静宁,文脉根深;开先庄浪,地脉叶茂。以1968年为界,前五十年为小学,后五十年为中学,百岁春秋,中小各半,合办八载,薪火相传,弦歌不断。
百年之中,学制多变。小学之初,有高级班而无初级班,学制三年,后设初级班,学制为“四二分段”,即初级四年,高级二年。1969年,小学“四二分段制”改为五年一贯制,中学实施“二二分段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学校遂为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合办八载分离,中学初高中继续实施二二分段。1978年8月,改春季入学为秋季入学。1980年8月,初中部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是年始,高、初中毕业生参加大中专招生实施预选考试。1983年8月,高中部开始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学制恢复到“文革”前的“三三分段制”(高中三年,初中三年),我校首届高三推迟于1987年毕业,实为八六级高二学生毕业复读。其后初高中继续实施“三三分段”至今。
百年以来,历任校长,凡三十有一,小学十四,中学十七。领导体制亦随政体而多变。民国时期,实施校长负责制,校长由政府委任,并负责学校全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先后实行过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之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之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之校长分工负责制六种主要领导体制。(www.xing528.com)
百载岁月,先后任教于校者达六百五十多人,历任教师四百七十多人,现任教师一百八十多人,小学阶段历任教师有记载者八十多人,自有中学以来,历任教师三百九十多人。建校之初学生三十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至一百七十多人,办学辐射朱店、万马、仁大等多个乡镇。1958年前后设10个教学班,学生达500余人。三年困难时期,学生流失严重,人数缩减至七八十人。1969年前后,设11个教学班,学生三百多人。迁新址后,学生逐年增多。改革开放后,随着初高中学制变长,在校学生逾千人。进入21世纪,从“普九”验收到“两基”达标,取消选拔性考试,小学生直升初中,人数骤增。在校学生人数高峰期当在2007年至2010年间,平均每年三千人以上。教师由数十而逾百,至今接近两百人。学校由此发展成为庄浪一所规模大校。
百年以来,学校两建校址,两处校建先有承袭,后又变迁。校舍先土木而砖木,变平房为楼宇。1996年10月,“贫三”项目教学楼动工修建;2003年6月,中央补助项目教学楼启建;2009年5月,硬化操场、校门外巷道;2006年3月,拆除土木结构的教师宿舍楼,修建前院二层教师宿舍楼;2012年10月,修建学生宿舍楼、餐厅;2014年5月,拆除旧厕所,新建二层水冲式厕所;2015年10月,修建发改项目实验综合楼、教师宿舍楼……所述工程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2018年3月,新式操场硬化开工修建,至此,学校焕然一新,旧貌无有。
百年老校,十秩春秋,地处人口、经济大镇,办学辐射十里,造福一方。昔有“两店齐名”(静宁有李店,庄浪有朱店)之佳话,足见学校在庄浪乃至平凉声名赫赫。而今随着城镇化进程,高中大校布局县城,师资、生源如水之归下,势不可挡。高中生源骤减,于全县高考权之不重,初中质量低迷维艰。内涵发展,质量立校,任重而道远。
人生难期,百年可庆,流年易逝,一瞬莫逮。事变境迁,史料多有散佚,虽尽心搜罗,难免遗漏,故作理梳,不揣浅陋,拙缀成文,以不负前人建置经营之初心,后之览者亦将有所感奋砥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