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因素有许多,从美术教育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大到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与教师教育标准、小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所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度等,都会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职前美术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前,美术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着严重缺乏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的问题。这与美术教师在职前所受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肤浅是分不开。这既是由于职前师范生严重缺乏真实课堂的教学体验,且对教育学理论感觉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印象不深,又是因为他们往往重视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观,而错失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机会等而造成的。薄弱的教育学基础对他们在此方面的后续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他们不关心教育理论的最新进展与成果。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我国的美术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现有美术教师及新入职美术教师的职前所受教育理论情况进行简要的回顾。此举有助于笔者更好地剖析他们的专业视野与职业精神。
1.美术学(教师教育)中的师范性课时数严重不足
从2005年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1]来看,在必修的十三门课程中,“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部分只有两门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美术基础”“美术理论与历史”及“美术表现与创造”占了八门。为此,美术教育师范生在职前所受本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课时数是较少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解是肤浅的。同样,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大学教师,也深感学生学习两门课程的课时数严重不足。这必定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当然,笔者通过对部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新教师进行调查,获知某些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上述课程,或是只发给学生此两门课程的专业书籍,却没有认真进行教学。可见,个别高师院校根本不重视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
2.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严重缺乏美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
目前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构成也较为复杂。这一群体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等师范生与大学各类美术专业毕业生为主,同时还有部分幼儿师范及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这样的师资构成现状,往往会导致出现两种典型的现象:队伍中很少的一部分具备扎实美术技能水平的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的美术创作,而轻视美术教育教学本职工作;另一部分中等师范毕业的美术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方面比较重视,但美术专业技能与创作方面的普遍薄弱,导致这一群体对美术原理理解不足,最后严重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如此,最终导致目前美术教师队伍中,既能对美术核心知识有深度理解,又能精于学科教育教学的这类优秀教师显得非常稀缺。
3.高校美术类扩招影响中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的质量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美术类高考生录取比例的不断提升,最后反馈在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中的现象是,设计类毕业生越来越多地成为这一队伍的新成员。但设计类专业毕业生毕竟与教师教育类毕业生在大学中所接受的教育课程不同,导致他们在入职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这给学校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与压力。
(二)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美术教师深受控制性教学的束缚
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引进了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体系,并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该体系虽遭质疑,几欲抛弃,但这种落后的、被我国教育界痛批的控制性教学却如幽灵般时常出现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且难以摆脱。从美术课堂教学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控制性的、内隐性的教育意识与知识,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难以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2.美术教师专业理念提升中存在着众多阻力
一是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其实对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较小。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师的影响程度似乎遵循着“就近原则”:美术教育管理者离美术教师越近,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反之制约的力度就越小。尽管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部已经修订并颁布了新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在学术界呈现出轰轰烈烈的美好景象,但是回顾广大的一线美术教师群体,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如何依据美术教科书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案进程来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很少关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新理念的来龙去脉与具体要点。可以说,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对绝大多数美术教师而言,最多只是在教研活动、论文写作等有限范围内谈论的时髦词汇与热点话题而已。
二是美术教师参加各级教研系统组织的教学观摩等活动的机会正在减少。可以说各种大型规模的教研活动是提升与加速广大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目前这些活动的资源日益呈现出枯竭的趋势,导致大范围现场性的美术教师信息交流产生了重大阻力。
除了国内少数商业机构所组织的全国性课堂教学展示,以及很小范围内各类县际、校际的学术交流外,可以说广大美术教师越来越难以获得观摩省市及全国性、所谓官方举办的美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机会。由于全国性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规模的限制,一线美术教师难以获得观摩此类课堂教学实况的名额或是入场券。另外,从省级层面来讲,原本推行大规模展示与交流的课堂教学评比等观摩活动,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非常严厉的收费政策,以及主办单位考虑到尽可能弱化评比结果所导致的各类社会争议等因素,都无形之中既限制了主办方的相关经济利益,又最终导致他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仅限于参赛者与承办单位教师观摩的小范围展示与交流这样一种非常保守与封闭的措施。这也就意味着众多一线教师更无缘参与此类观摩活动。同样,目前的市级课堂教学也呈现上述趋势。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了普通美术教师似乎最多只能在县域范围内观摩同行的教学现状。
三是我国部分区域还存在着由音乐教研员兼任美术教研员的现象。理论上美术教研员至少应该由专业的美术教师来充当,但实际的现状不能令人乐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不重视等因素,我国各地还存在着各级层次的美术教研员与音乐教研员为同一人的现象,并且由音乐教研员兼任美术教研员较为常见。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美术教育在当地的发展:教研员或表现为不闻不问,或转交于美术学科带头人执行相关任务。一线美术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对应教研员的专业指导。
四是身处偏僻学校影响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偏僻学校,往往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主管业务的教研员也通常很少会顾及这类教师,更不用说时常走进他们的课堂教学了。部分偏僻学校也由于美术教师人数很少,一年学校只有一位美术教师的现象也很常见,这也造成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难以获得与相同学科教师之间专业交流的机会。另外,这类学校往往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美术教师难以就同一课例实施所谓的“摩课”等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等等。这样的客观环境必定影响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3.美术教师往往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
如果我们深入广大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仔细观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会发现以下几大方面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备课与教学创新等方面的学习与探索。(www.xing528.com)
一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相应规则制约着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必须完成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之外,更多的时间花费在频繁地应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名目繁多的各类学生美术比赛辅导工作之中。特别是市及县级的美术比赛,由于所辅导的学生比赛成绩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考核,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校长会对美术教师施加更多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们为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而努力。辅导所花费的时间往往会影响他们对美术课堂教学的钻研与探索。
二是美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极端化现象。在日常教学中,美术教师的教学呈现出以下三种现象:首先,身处偏僻学校的美术教师通常担任该校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其中一个教师担任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美术课的现象现在也很常见;其次,在重点学校,一位美术教师通常担负着超过国家规定的每周12节课时量,有的甚至为18至20余节,这类美术教师通常感觉自己在平行班同一课例教学了3至4次后,就是重复性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难以对课例再有新鲜感;再次,对部分有正常课时量的美术教师,学校往往会要求他们兼任其他工作,如担任学校的各类中层领导,从事与美术教育教学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的各类杂务,而游离于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核心之外。
三是美术教师需要承担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随着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美丽校园”等项目的关注与投入,校长通常要求美术教师参与其中。美术教师则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量,关注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额外任务。为此,教师们则努力挤出空余时间加班加点来完成这些工作。极端的情况甚至出现一所学校要求美术教师在整个暑假里,为图书室绘制大型壁画的现象。同样,美术教师需要牺牲有限的空余时间与精力去完成校长布置的各类任务。
4.美术学科一直在中小学处于副科的地位而难以改变
“副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美术学科发展的重大阻力。
一是副科定性对美术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危机。当前,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初中升高中的入学考试中,没有把美术学科纳入统计的考分范畴。这直接导致了美术学科长期沦为所谓的“副科”。面对应试教育仍然占统治地位的今天,以及校长们为了追求升学指标为第一任务的背景下,把美术学科定性为副科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缺乏应有的专业尊重。由于部分学校事先把美术学科教学系数定为低于所有学科的平均值,为此导致美术教师课时量不足。然后,有的学校要求他们从事学校总务部门的各类杂活。例如,让美术教师在午休时间从事学校电脑房管理工作来增加课时量等等。在美术教师分享教学设备方面,如有的学校在分配笔记本电脑时他们却没有资格获得等。后者,其实就是学校对美术学科与美术教师专业侮辱的一种具体表现。此外,笔者在重点高中观察到,同样为学校的升学率做出重大贡献的美术教师却在评先进、优秀教师等方面也是低人一等。
三是缺乏对美术学科独特功能的尊重。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被任意删减或者去掉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许多学校管理者及一些所谓的“主科教师”大都缺乏对美术学科评价体系的尊重,以至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师对本学科正常教学评价体系的评判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例如,许多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对美术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强行干涉。特别是学校对那些很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优等生”,在美术成绩方面“尤其关照”:这类学生即使美术成绩不及格,或者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分、A级数量等要求,学校也都会“主动处理”以使其顺利通过。如此恶性循环,甚至影响到美术教师的课堂纪律管理等诸多方面并产生难题,如造成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美术学科的学习等。
四是副科背景下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处于不确定状态。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还来自于一些偶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领导与校长对美术学科是否重视、他们个人是否有此爱好以及是否美术专业科班出身;教育行政部门推广的美术教育研究性课题等等。
(三)各级各类美术教育专业团体无法充分吸纳一线教师
当前,从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查阅到全国早已成立了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社会团体。这些团体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协助中小学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尽管这类团体是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服务的,但一线教师很难获得加入这些专业团体的相关信息,更不会说成为其中一员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立了从县级美术团体到全国的不同等级会员制,并在其官网详述如何申请加入该专业团体,来吸引广大美术教师参与其中。可见,由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术教育类专业协会却没能满足广大美术教师的心理需求,来广招会员、汇聚人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专业能力。
这一点,更不用说与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欢迎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入该会的相关工作相比了。
(四)社会对美术教师与美术家成果评价差异悬殊
处于事业发展期的每一位美术教师,其实大都需要名利来支撑自己的职业自信与整个生涯。这无疑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果一位美术教师的作品能在全国性专业美术大展中入选或得奖的话,那么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远远要高于他们在教育系统中的相关所得。
文化部门中的相应机构,不仅会主动通过新闻媒体立体地向社会宣传与报道美术教师的重大创作成果,而且事后往往能迅速提升作者的知名度,后续还伴随大额奖金、相关创作交流与培训机会,以及某某层次的区域性人才等级等方面的回报与美誉。
国家级大型美术作品展览通常伴随着相应的作品集的面世,并由正规出版社出版。这就意味着美术教师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潜在的高额商业价值,而且还能流芳百世。反观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成果所获得的回报,则远远不如社会对一位画家的成果宣传来得广泛、实惠与长久。相反,我们在教育系统内获奖的全国、省、市美术论文则很少能汇集成册并公开出版发行,很少具有如美术作品那样的后期效应。获奖论文偶尔能被学术期刊选中发表的话,那已经是万幸了。此外,尽管教育界也有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荣誉,但对于基数庞大的教师群体而言,处于边缘学科的美术教师想要获此殊荣的话,那真是凤毛麟角,可望而不可即。
另外,美术作品的征集是既有常规性的,也有大量临时性的,通常以公开性为主。每一位作者都能参加作品评选,只要作者的作品水平足够高超,都有机会获得成果。而我们的各类美术优质课、比武课等等,则既有名额限制,又有严格的等级选拔与约束制度,严重地限制了美术教师人才的涌现概率。
尽管具有高水平专业美术创作的人数比例在美术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是这些诱人的成果却对整个队伍的建设与引领具有潜在的影响力。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这很可能导致部分教师把自身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美术创作中,而出现敷衍本职工作现象,从而严重阻碍了区域性优秀美术教师的培养与选拔。同时,这一负面的效应还具有一定的负面辐射效应,影响一个区域内其他同行的职业价值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